卷一 人物部·帝王(1)
帝王(附后妃、太子、公主)
天皇始称皇,伏羲始称帝,夏、商、周始称王。神农,母安登感天而生,始称天子。文王始称世子。秦始皇始尊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周制称王妃为王后。秦称皇帝,遂称皇后。汉武帝始尊祖母窦为太皇太后。魏称诸王母为太妃。晋元帝始称生母为皇太妃。
当(上宀下一)
《礼记》:天子当(上宀下一)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上宀下一)。门屏间。
皇帝
古或称皇或称帝。秦始皇自谓德过三王,功高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曰制,令曰诏,自称曰朕。(古者称朕,上下共之。咎繇与帝言称朕;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独以为尊。)
山呼
汉武帝登嵩山,帝与左右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后人袭之,遂名“山呼”。
大宝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神器
天下者,神明之器也。《王命论》曰: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
龙飞
新主登极曰龙飞,取《易经》“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盖干九五为君位,故云。《华林集》:“位以龙飞,文以虎变。”
虎拜
群臣觐君曰虎拜。《诗经》:“虎拜稽首,天子万寿。”谓召穆公虎既拜,受王命之辞,而祝天子以万寿也。
县官
《霍光传》称天子为县官。
华祝
尧观于华,华封人曰:“嘻!请祝圣人多富、多寿、多男子”。
陛下
陛,阶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器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上书亦如之。
乘箓握符
《东都赋》曰:“圣王握干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干符,赤伏符箓也。坤珍,洛书也。皇图,图谶也。帝文,天文也。
行在
蔡邕《独断》谓天子以天下为家,车舆所至之处,皆曰行在。谓行幸之所在也。
天潢
《曹固表》:“王孙公子,疏派天潢,宜亲宗室,强干弱枝。”
警跸
唐太宗即位,数骑射,孙伏伽谏曰:“天子禁卫九重,出也警,入也跸。”警,戒肃也。跸,清道也。
璇宫椒房
帝少昊母星娥处于璇宫,以椒涂壁,取其温和,以辟恶气。一曰取椒实繁衍之义。
黄帝立四妃,夏增三三,为九嫔;殷增三九,为二十七世妇;周增九九,为八十一御妻。魏明帝置淑妃,宋武帝置贵妃,隋炀帝置德妃,唐置贤妃,汉武帝置婕妤,汉元帝置昭仪,汉光武置贵人,晋武帝置才人。
前星
《晋书·天文志》:“心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曰明堂,天子位。前星为太子,后星为庶子。”
少海
《山海经》:“元皋之上,南望幼海。”注:幼海,即少海也。天子比大海,太子比少海。
青宫
东明山有宫,青石为墙,门有银榜,以青石碧缕,题曰“天地长男之宫”。故太子名青宫,又曰东宫。
公主
天子嫁女,不亲主婚,命同姓诸侯主之,故称公主。若诸侯,则自主之,故称翁主。娶公主者,曰尚。娶翁主者,曰承。
周始称公主,汉始称姊妹长公主,武帝始称姑太长公主,唐宪宗始称王女县主,睿宗始封女代国。秦以后始称尚主,舅姑下于妇。王始制坐受妇礼。魏始拜尚主者驸马。驸马都尉本汉武帝置,掌御马。
女官
周始制女史,佐内治。汉制女官十四等,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
宗室
周公始置中士奠世系。唐玄宗始诏李衢、林宝撰玉牒百十卷。宋真宗始崇皇属籍。
周始建宗盟,选宗中之长为正。唐宗室始期亲加皇属,外任不着姓。宋神宗始换授,始外官加姓,始诏宗室应举。
五行迭王
太昊配木,以木德王天下,色尚青。炎帝配火,以火德王天下,色尚赤。黄帝配土,以土德王天下,色尚黄。少昊配金,以金德王天下,色尚白。颛顼配水,以水德王天下,色尚黑。
建元
古者只有纪年,未有年号。汉武帝建元元年,后王年号盖始于此。帝王改元亦未曾有。秦惠文十四年更为元年,是为改元之始。黄帝始制国号加有字,汉加大字。汉文帝始制年号用一字,武帝始用二字。
国祚
五帝:伏羲一百一十五年。神农一百四十年,传七世,共三百七十五年。黄帝一百年。少昊(皞)八十四年。颛顼七十八年,帝喾七十年。帝挚九年。帝尧七十二年。帝舜六十一年。
三王:夏禹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商汤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周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
秦三世,共三十九年。
西汉十一世,共二百三十一年。东汉十四世,共一百九十六年。蜀汉二世,共四十四年。
晋四世,共五十二年。东晋十一世,共一百五年。前五代共一百六十九年。唐二十世,共二百九十年。后五代共五十六年。北宋九世,共一百六十八年。南宋九世,共一百五十五年。
元十世,共八十九年。
皇明国祚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四年,永乐二十二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年,正统十四年,景泰八年,天顺八年,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十八年,正德十六年,嘉靖四十五年,隆庆六年,万历四十八年,天启七年,崇祯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二年。历朝御讳太祖(元璋),惠宗(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炽),宣宗(瞻基),英宗(祁镇),景帝(祁钲),宪宗(见济),孝宗(佑樘),武宗(厚照),世宗(厚(火忽)),穆宗(载珖),神宗(翊钧),光宗(常洛),悊宗(由校),思宗(由检)。
前五代
南朝宋刘裕八世,历六十年。齐萧道成七世,历二十三年。梁萧衍四世,历五十七年。后梁萧詧(昭明太子之子)三世,历三十三年。隋杨坚四世,历三十九年。北朝元魏拓跋珪十二世,历一百四十九年。西魏拓跋修四世,历二十四年。东魏拓跋善见一世,历十七年。北齐高洋(魏丞相高欢之子)五世,历二十九年。后周宇文觉(魏冢宰宇文泰之子)五世,历二十六年。
后五代
梁朱温二世,历十七年。后唐李存勖(本姓朱邪氏,沙陀人,先世事唐,赐姓李)四世,历十四年。后晋石敬塘二世,历十一年。后汉刘暠初名知远,三世,历四年。北汉刘崇,高祖之弟四世,历三十年。后周郭威,邢州人,传内侄柴荣,三世,历十年。
“五胡乱华”
汉刘渊,匈奴人也;后赵石勒,武乡羯人也;后秦姚弋仲,赤亭羌人也;前秦苻洪,氐人也;后燕慕容垂,鲜卑人也。总曰“五胡乱华”。
蜀汉之继东汉,非特名义而已,实炎祚之正统也。按《异苑》记:蜀有火井,汉室之盛则赫炽。桓灵之际火势渐微,孔明窥而复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之而灭,其年蜀并于魏,是亦一征也。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