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三十七 秋
历史来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
少昊后裔传至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仲孙湫,其裔孙叫胡,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司寇,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西周时期,王朝设置有大司寇之官,时称“秋官”,号称“秋卿”,主要职责就是职掌刑律之法和牢狱。由于古制判戕罪犯皆在秋季(立秋之后执行死刑),因此后世人多称刑官为“秋卿”。
在司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秋氏、司寇氏,后司寇氏又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寇氏。秋氏、司寇氏、司氏、寇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大长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长秋,专职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皇后所居的长秋宫诸般事务,官秩为二千石,后历朝历代多有沿设。北魏时期更名为“大长秋卿”,北齐政权则称为“长秋寺卿”。隋朝前期设置了内侍省,不用“长秋”为官名,但在隋炀帝时期改内侍省为长秋监,主官复称为“长秋监令”,一直沿用至唐朝。唐朝以后则再无此官名,但在倭奴、朝鲜、安南等国却曾一直沿用其官名。
在大长秋、大长秋卿、长秋寺卿、长秋监令等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长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秋氏,世代相传至今,包括今朝鲜、韩国、日本的秋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秋官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秋官正,是唐高祖设置的官位,主管天文历法,为了与“长秋监令”有所区别,遂“以天为正”加称“秋官正”。在秋官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秋卿,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置有秋卿之官称(实为南朝梁卫尉、廷尉、将作大匠三卿的合称)。
在秋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这,称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拜英格哩氏,亦称白亚格尔氏、白依尔氏,该氏族共有五个分支,即吾库萨依尔千氏、布勒吉依尔千氏、昭伦千氏、乌永那千氏、查拉巴克千氏,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墨尔根城(今黑龙江支流嫩江流域)。后有鄂伦春族、锡伯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inge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秋氏、白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秋佳氏,满语为Ci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后多冠汉姓为秋氏、邱氏。
⑵.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下营子一带),所冠汉姓即为秋氏。
家族名人
秋胡
秋胡,春秋时鲁国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陈国作官,五年才回来。到家之前,见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赠与金饰,妇人不顾而去。到家后,秋胡将金子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到时,才发现就是采桑的那个妇人。其妻忍无可忍,数以不孝不义之罪,东走投河而死。
秋君
秋君。汉朝官员,王莽时任苏郡太守。
秋英
秋英,明朝官员,明洪武年间任典史。
秋茂
秋茂,明朝官员,明永乐年间任山东佥事。
秋允
秋允,明朝学者,明弘治年间举人。
秋逢庆
秋逢庆,明朝官员,任遂宁知县。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迁徙分布
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人口总数仅两万两千八百余人,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六位。
秋氏主流发源于今山东中西部地区,后迁播扩散到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并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形成郡姓望族。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