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人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人觉热否?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
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清凉矣。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和暖矣。
呼吸:
《素问》注云:“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则内针,静以久留。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内自觉热矣。当泻之时,使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
神针八法: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刃,是用针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针进,进针之三法也。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