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八脉的循行路线及腼穴,均作了详尽考证、整理和补充。如冲脉的循行路线,《内经》记载至少有5条之多,李时珍确认其浮而外者有交会穴的上行经脉1条,即起于胞中,从少腹内部浅出气冲,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还说明冲脉与足少阴、足阳明、任脉联系密切的生理特点。又如带脉循行路线及所分布穴位,《内经》言而未明,《难经》仅曰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李氏则确定为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各四,凡八穴。此外,李氏还分别补充部分奇经的分布路线,如阴维脉补出上至顶前而终,阳维脉上至本神而止,任脉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等。
李氏在整理奇经八脉循行路线的同时,对以往所载腧穴也作了详细考证,既订正或删除重复;又增补不少新穴。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外,其余六经之穴皆交会于十二正经之中。元代医家滑寿《校注十四经发挥》记载奇经八脉穴共141个,其中督脉单穴27个,任脉单穴24个,其他双穴90个,但多有重复。《奇经八脉考》订正后为158穴,督脉补入屏翳、中枢、会阳穴,冲脉补入气冲穴,带脉补入章门、五枢穴,阳跷脉补入睛明、风池穴,,阴跷脉补入照海穴,阳维脉补入臂臑、臑会、目窗、承灵、臑腧穴;并认定阴维脉有14穴,阳维脉有32穴;还纠正了滑寿将居髎归入阴维脉之误,使奇经八脉之穴更为完善。
书中将奇经八脉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的顺序排列,显见其对阴、阳二维的重视。他说: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并进一步强调: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明确了阴维、阳维二维脉职司表里营卫,乃气血之维系。其说主要源于《难经·二十九难》之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及金代张元素阳维病即营卫病之说。但是又提出: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所以邪在肌表营卫不和者宜桂枝法;邪在皮毛肺失宣肃者宜麻黄法;在半表半里者,宜小柴胡法;邪结阳明燥热者宜白虎、承气法;若邪陷入深,三阴受邪者,又宜区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针对洁古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之说,李时珍又作了补充,指出: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认为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强调治阴维之虚寒腹痛证,应合三阴虚寒辨治。兼少阴及任脉者,投四逆汤;兼厥阴者,投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投理中汤。若属阴维实热腹痛之证,宜合三阴热实证辨治。如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取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取失笑散;兼太阴者,取承气汤。若在表营卫气血虚弱,或在里冲任气血亏损,又宜舍标从本先固气血,,选用黄芪建中、四物、养营等方。
对于前人论述难于定论者,李氏往往采取客观的态度。如有关阴跷脉、阳跷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之说,历来众说纷坛。《灵枢》载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王叔和强调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诸病源候论》则谓脾病困倦而嗜卧,胆病多烦而不眠;张子和却认为: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李氏在认真研究后指出: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故认为系后学可互考者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