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下·劳复第十一
(论二首 方十八首 食忌九条)
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必当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哺脍炙枣栗诸果物。脯 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也。新瘥后当静卧,慎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故督邮顾子献得病已瘥未健,请华佗视脉,曰,虽瘥尚虚未得复,阳气不足,慎勿劳事,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数寸。其妇闻其夫瘥,从百余里来省之,经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热口噤,临死舌出数寸。
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犯房室略无不死。有士盖正者,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猎,犯房室即吐涎而死。及热病房室名为阴阳易之病,皆难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伤寒瘥已十余日,能乘马往来,自谓平复,犯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挛而死。
时病瘥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
时病瘥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发。
时病新瘥食生鱼 ,下利必不止。
时病新瘥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
时病新瘥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
时病新瘥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
时病新瘥食羊犬等肉者,必作骨中蒸热。
时病新瘥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一本作肿。
时病新瘥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
黄龙汤
治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仲景名小柴胡汤。
柴胡(一斤) 半夏(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呕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四两。
补大病后不足虚劳方(万病虚劳同用∶
取七岁以下五岁以上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体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不绝为佳。
枳实栀子汤
治大病瘥后劳复者方。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 咀,以酢浆七升,先煎减三升,次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次纳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治伤寒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
栀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两) 香豉(一升) 鼠屎(尖头大者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食大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
豉(一升) 鼠屎(二十枚) 栀子(七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应小鸭溏者止,不溏者复作。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劳复方∶
豉(五合) 鼠屎(尖头者二十一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尽服之,温卧令小汗愈。崔氏加栀子七枚尤良。(《肘后》有麻子仁一升,加水一升。亦可纳枳实三枚,葱白一虎口)
治重病新瘥,早起劳及饮食多致发欲死方∶
烧鳖甲末饮服方寸匕。
治病新瘥,遇美饮食食过多,食复者方∶
取所食余烧为末,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
麦门冬汤
治劳复气欲绝起死人方。
麦门冬(一两) 甘草(二两) 京枣(二十枚) 竹叶(切,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绵滴汤纳口中用之有效。
治食劳方∶
面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欲令病患不复方∶
烧头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伤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黄(五斤) 白术(一斤) 好曲(二斤)
上三味合捣,令相得,曝干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论曰∶妇人温病虽瘥,若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病。
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 (一作膜来),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动摇,起止仰人或引岁月方死。医者张苗说,有婢得病瘥后数十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治妇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易妇人方∶
取女人中 近隐处烧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一如此法。
治交接劳复,阴卵肿缩,腹中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妇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患不复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以酒若米饮汁服之。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内复者方∶
取女人月经赤帛烧服方寸匕,亦治阴卵肿缩入腹绞痛欲死。
治病后发乱不可理,通头法∶
生麻油二斤,将头发解开安铜沙罗中,用油淹渍之,细将钗子理发斯须并自通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韩非子
- 法家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