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灵枢·根结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罹的通假字)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岐伯说:天地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自然界气候时令的变化表现为寒热相互交替推移,就阴阳的属性而言,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含的是阴多还是阳多有一定的规律,阴的象数为偶数,阳的象数为奇数,由此构成了阴阳盛衰的各种现象。假如发病在春夏,因春夏属阳,夜短昼长,是阴气少而阳气多的季节,对于这种阴阳不能调和的现象,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假如病发于秋冬,因秋冬属阴,昼短夜长,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的季节;因为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偏衰,所以树木会因为茎叶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萎凋落,水湿会下渗到根部滋养它的根,根据这种阴阳盛衰相移的情况,又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四季反常气候而生的异常邪气侵入经络,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真是数不胜数,如果不懂得经脉的起点和终点,异常的邪气就会侵入五脏六腑使功能失调,以致枢机败坏,开阖不正常,精气走泄不藏,最终体内的阴阳之气受到极大的损耗,正气也不能再起而抗邪。至于运用九针的玄妙关键,就在于了解经脉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如果能够懂得经脉的起点和终点,那么一句话就可以把九针的奥妙说完;如果不懂得终始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也就要消亡了。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足太阳膀胱经,起点是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终点是命门穴,命门穴,即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点是足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终点是颡大穴,颡大穴就是指钳束于耳之上方、额角部入发际处的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点是足小趾侧次趾之端的窍阴穴,终点是窗笼穴,窗笼穴即耳部的听宫穴。太阳经好像人身外门的开关,阳明经好像人身外门的门扇,少阳经好像人身外门的枢轴。如果太阳经的主关功能失常,就会使肉节溃缓而发生暴病,所以诊治暴病,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渎”就是皮肤肌肉干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如果阳明经的主阖功能失常,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发生痿病,所以诊治痿病,可取用足阳明胃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无所止息”,是说正气运行不畅,邪气就留在里边而发生痿疾。如果少阳经的主枢功能失常,就会发生骨摇病,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诊治骨摇病,可取足少阳胆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骨摇”,就是骨节缓纵不收的意思(即骨质增生)。以上这些病,必须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疗。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阖折,即气绝(别本作弛)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经文此二字为衍文)。
足太阴脾经,起点是足大趾内端的隐白穴,终点是上腹部的太仓穴。足少阴肾经,起点是涌泉穴,终点是廉泉穴。足厥阴肝经,起点是足大趾外端的大敦穴,终点是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下络于膻中穴。太阴经在于人身,好像内门的插关;厥阴经在于人身,好像内门的门扇;少阴经在于人身,好像内门的转枢。假如太阴经的主关功能失常,就会使脾失去运化的能力,水谷无所转输,而发生膈塞、洞泄的病变。治疗膈塞、洞泄病,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太阴经的主关功能失常,主要是由于气不足而导致发病的。厥阴经的主阖功能失常,就会发生气机弛缓,导致多悲之病。治疗多悲之病,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的穴位,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少阴经的主枢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肾脉结滞而下焦不通。治疗这种结滞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穴位,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凡是经脉有结滞的,都应取用上法刺治。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医部全录》认为是天冲之误)、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足太阳膀胱经,起点是井穴至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京骨穴,注于经穴昆仑穴,上入于颈部天柱穴,下入于足部的络穴飞扬穴。足少阳胆经,起点是井穴足窍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丘墟穴,注于经穴阳辅穴,上入于头部的天冲穴,下入于小腿部的络穴光明穴。足阳明胃经,起点是井穴厉兑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冲阳穴,注于合穴下陵穴(足三里穴的别称),上入于颈部的人迎穴,下入于小腿部的络穴丰隆穴。手太阳小肠经, 起点是井穴少泽穴,其脉气流于经穴阳谷穴,注于合穴小海穴,上入于头部的天窗穴,下入于臂部的络穴支正穴。手少阳三焦经, 起点是井穴关冲穴,其脉气流于原穴阳池穴,注于经穴支沟穴,上入于头部天牖穴,下入于络穴外关穴。手阳明大肠经, 起点是井穴商阳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合谷穴,注于经穴阳溪穴,上入于颈部扶突穴,下入于腕后上侧的络穴偏历穴。这就是十二经脉的根、流、注、入的部位,凡是属于血气在经络中满盛的病证,都可以取这些穴位而泻之。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人的经脉运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以供养五脏精气,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应此数的,就会生病,这叫做狂生。所说的五十营,是五脏都能受到精气的营养,这可以从切寸口的脉象,计算脉搏的次数,就可以知道人的身体强弱。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说明五脏精气旺盛;脉动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说明有一脏无气;脉动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二脏无气;脉动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三脏无气;脉动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四脏无气;脉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表明五脏精气不足。由此,根据脉搏跳动歇止的情况,就可以预测患者的死期,其大要在《终始》中已有了详细的阐述。也就是说,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之内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五脏健全、脏气充盛的正常脉象;倘若出现脉搏跳动有歇止,或脉搏跳动出现忽快忽慢而搏动不规则的现象,那么,就表示病人的死期临近了。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黄帝说:一般所说的人有五种不同形体之间的差别,以及正常形体和异常形体之间的差别,是指其骨节有小有大、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有滑有涩、脉有长有短、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脉象快慢等方面来说的,这些我都已经知道了,但这都是对平民百姓等体格强壮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显贵的人,他们都是饮食精美、养尊处优的人,其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的运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在体质状况和生活情况上都迥然不同,那么,在给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吗?
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粮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么能相同呢?一般针刺的原则是气行滑利的,出针就要早一些;气行涩滞的,出针要就迟一些。气行滑利的,针感出现快,所以应该用小针并浅刺;气行涩滞的,针感出现慢,所以应该用大针并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针,浅刺的则要尽快出针。根据以上所说的针刺原则来看,针刺平民百姓那一类形体壮实的病人,就要深刺并留针;针刺地位显贵的人那一类形体柔脆的病人,就适宜用细小的针徐缓轻刺并尽快出针,这都是因为这类人的经气运行急疾滑利的缘故。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之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
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岐伯答:如果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亢进,外似虚而内为实,就说明是邪气在体内占着优势,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如果外表形体魁伟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低下,外似实而内为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补法来补益正气。倘若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低下,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已经虚弱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就不可以再用针刺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针刺,就会导致虚上加虚,虚上加虚就会导致内外阴阳全都衰竭,血气也都耗尽,五脏精气空虚,筋骨痿弱、骨髓枯涸,老年人精气已衰的就会因此由衰而绝、甚至于死亡;壮年人精气充足的,也会因此耗损严重而难以恢复。倘若外表形体强健壮实,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亢进,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处于亢盛状态,应该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以达到排除病邪、调整正气的目的。所以说:“病有余的用泻法,病不足的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所以说:“施用针刺治病而不懂得形体病气顺逆的意义以及补泻的作用,就会导致正气和邪气相互搏争。倘若对邪气满盛的病证误用了补法,就会使阴阳各经的血气满溢于外,肠胃之气壅滞不通、充塞腹内而致腹部胀满,肝肺二脏的脏气不得宣通而致气机壅塞于内,阴阳运行失常而发生错乱。相应的,倘若对正气虚衰的病证误用了泻法,就会使经脉因得不到营养而空虚,血气因过分耗损而衰竭枯涸,肠胃运化软弱而无力,皮肤瘦薄而附骨,毛脱发折,腠理憔悴萎弱,见到这些证候,就可以预测到其死期不远了。”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啊!在针刺之前,必需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而出现的各种病候,五脏的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取用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