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素问·评热病论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势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么病呢?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帝曰:愿闻其说。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再发热。再次发热是邪气引起的,汗是精气形成的,如今出汗后身体又立即发热的原因,是邪气胜过了精气。不进饮食的病人,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而匮乏,这样就会无力抗邪而造成病邪留滞于体内,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就躁乱盛大的,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出汗后的正常脉象相应,这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没有缓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岐伯说:足太阳膀胱经主管诸阳之气,主管人的一身之表,所以足太阳膀胱经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足少阴肾经受太阳经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岐伯说:治疗时应同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表里两经,(刺足太阳膀胱经以泻风热之邪,刺足少阴肾经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颈项足少阴肾经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的肺气通畅,这样颈项就能俯仰自如。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以引肾气外布,青年人(的肾气充盛,则水能济火,)三日可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足部浮肿壅塞,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帝曰:其至何如?
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气短,时常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眼睛下面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帝曰:愿闻其说。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已虚弱。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因为水气上乘于胃,使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水肿病人,眼睛下面先出现微肿。
帝曰:何以言?
黄帝说:为什么呢?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眼睛下面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邪的,必使眼睛下面的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肿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脉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帝曰:善。
黄帝说:好。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