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灵枢·厥病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侧的通假字)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经脉邪气上逆于头而引发的头痛为厥头痛,若表现为面部浮肿、心烦等症状,可以选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厥头痛,若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忧,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搏动明显的实邪处,针刺放血,然后取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进行调和。厥头痛,若表现为头部眩晕并有沉重感,痛得厉害,应采用针刺的泻法,选取头上纵行排列的五条经脉(即:督脉、左右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少阴胆经)的穴位,每行在头部都有五个穴位,然后再先取手少阴心经腧穴、后取足少阴肾经腧穴进行调治。厥头痛,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痛时用手按头,却找不到疼痛的具体位置,治疗时可以取头面左右的动脉进行针刺,泻其邪气,然后可以再针刺足太阴脾经加以调理。厥头痛,表现为项部先痛,随后腰脊相应作痛,治疗时应先以泻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取该经其他相应穴位治疗。厥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耳前后的脉络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其血,然后取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进行调治。真头痛,疼痛剧烈,如果整个头都很痛,手足冰冷到肘膝关节的,为不治之死证。头痛不可以取远端腧穴治疗的是,被击伤或摔伤,致使淤血在体内,如果是肌肉受伤而疼痛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伤痛部位侧刺,不可选取远距离的腧穴刺治。头痛不能使用针刺方法治疗的是,严重的痹证造成的头痛,若是每天都发作,针刺之后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根治。头一侧发冷的偏头痛,而治疗时可以先选取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再选取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针刺治疗。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别本作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由五脏气冲逆所致的为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这是肾经邪气上犯于心的心痛病,故名为肾心痛,治疗应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再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症,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治疗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穴。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极其严重,经常是早上发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发作早上就死亡了。心痛但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症候是,体内有瘀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
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腹憹痛,形中上者。
肠中有虫聚集成块或有蛔虫病者,治疗的时候不能使用小针;寄生虫病引起的心腹疼痛,表现为心中烦闷不舒,或者腹中有积聚之肿块,可以上下移动,时痛时止,腹内发热,口渴而流涎,是肠中有蛔虫活动所致。治疗时,用手按住肿块或者疼痛的地方,使蛔虫不能移动,用大针刺入,直到蛔虫不再动了之后再拔出针。只要出现满腹疼痛,烦闷不舒,腹中肿物上下移动的病症,就用这种方法治疗。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前动脉。耳痛而不能针刺的情况是,耳中有脓。如果耳垢太多堵塞耳道,也会导致听不到声音。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趾的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后取足部的穴位。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脚及大腿不能屈伸活动,令病人侧卧,取大转子处的环跳穴,使用九针中的员利针,不要使用大针。
病注下血,取曲泉。
因肝不藏血而便血如注的,针刺曲泉穴治疗。
风痹淫砾(别本作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砾(别本作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下肢风痹而酸痛无力,发展到不可治愈的情况,双足就会有时像踏在冰块上一样寒冷,有时又像浸泡在滚烫的热水中一样。下肢的酸痛无力不可久立的症状,如果厥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头痛、呕吐、满闷的症状,还有目眩之后马上出汗,时间长了目眩更甚,情绪波动,有时悲伤,有时喜悦,有时恐惧,有时气短,心中不悦,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