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灵枢·五癃津液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黄帝问岐伯说:饮食物入口以后,又被输送到胃和肠,其化生的津液分为五种:如果在天气寒冷和衣服单薄时,津液就会化生为尿和气;天气炎热和衣服过厚时,津液就化生为汗;情绪悲哀,气并于上,津液出于目就化生为泪;中焦有热,胃体弛缓,津液出于口就化生为唾液。邪气侵入体内,则阳气闭塞而使津液不能流动,水气潴留而为水胀病。我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不知道其化生的机理,想请你讲一下。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岐伯说:饮食物都是由口进入人体,饮食物中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注入相应的脏器及人体四海。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也分别沿着一定的道路输布,其中,由三焦气布散的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能够温润肌肉、充养皮肤,这就叫做“津”;那些流注于脏腑、官窍,补益脑髓而不布散的,就叫做“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气炎热和穿衣太厚,腠理开泄而出汗。如果又感受寒邪,寒邪就会留滞在分肉里面,使得津液凝聚成沫,挤压分肉,阻碍阳气流行就会产生疼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天气寒冷,汗孔闭塞不能出汗,阳气不化,水液不得蒸化宣行则向下输注到膀胱,就形成尿液和气。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五脏六腑中,心为君主,主宰其他脏器的活动,耳朵为君主探听消息,眼睛为君主观察物体,肺是君主的宰相,肝是君主的将军主谋虑,脾是君主的近卫守护宫廷,肾为君主的外派官员掌管着国家的形体。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渗入眼睛。心里悲伤,就会使五脏六腑之气都并于心中,引起连心的脉络急紧,连心的脉络急紧就会使肺上抬,肺上抬就会使津液上溢。心之脉络急紧,而肺不能常久上抬,忽上忽下,因此引起咳嗽而且流眼泪。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中焦有热,就会使胃中谷物消化过快,谷物消化后,则肠中的寄生虫就会上下蠕动,而虫子蠕动纠缠就会使肠梗满,因此导致胃运动缓慢,胃运动缓慢就会使气上逆,因而唾液向上排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混合成脂膏样的部分,向内渗灌到骨腔中,并可以向上补益脑髓,向下流注到大腿内侧。精属阴,气属阳,如阴阳不和,则阳气不能固摄,精液向下流溢,从阴窍外泄,从而使滋养骨髓的津液也随着向下溢出而减少,如果下溢过度,真阴虚损,就会出现腰背疼痛和足胫酸楚。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阴阳气道阻滞不畅,四海闭塞不通,三焦不能疏泄,津液不能正常的布化到全身,饮食物相互混杂在肠胃中运行,积于大肠,水液停留在下焦,不能渗灌于膀胱,这样就会使下焦胀满,水流向外泛溢,就会发生水胀病。这些就是津液分为五条通路运行的正常和异常的情况。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