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灵枢·逆顺肥瘦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到了针刺治疗的道理,许多内容都已理解了。先生讲的道理与实际情况相符得如箭之中的,但根据却是不固定的,先生的学问是继承谁的呢?还是经过仔细观察事物而后心中思考琢磨出来的呢?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岐伯说:圣人创立的理论,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与人事相符,一定要有明确的法规,来确立度量标准、模式规矩,然后才能传于后世。所以,工匠不能丢掉尺寸而随意定长短,不能放弃绳墨而求平直,不能不用圆规而画圆,也不能抛开矩尺而画方形。知道运用这些法则,就可以顺应自然,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掌握顺逆的常规。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黄帝说:我想知道顺应自然是怎样的。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别本作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岐伯说:从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循着地下的孔洞挖地道,就可以开通地下通路。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所以应当掌握其特点,因势利导地治疗。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吗?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岐伯说: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感受外邪时,应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针时间要长,这个方法也适宜于肥壮的人。如果是宽肩、腋下厚实、粗项、肉薄皮厚且肤色发黑、嘴唇厚大的人,他们的血液发黑而稠浊,气行滞涩缓慢,性格争强好胜,针刺时应当刺得更深而留针时间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黄帝说:针刺瘦人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岐伯说:瘦人的皮肤薄,血色浅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说话声音小,这种人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针刺的方法应是浅刺而出针快。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黄帝说:针刺不胖不瘦的平常人其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岐伯说:这要辨别他肤色的黑白,并据此分别进行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气调和,针刺时的方法不要违背一般常规的刺法。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黄帝说:针刺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岐伯说:身体强壮的人、骨骼坚硬,肌肉结实,关节运转自如有力。这样的人,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多属气行滞涩而血液稠浊,针刺的方法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的方法应当浅刺而迅速出针。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黄帝说:针刺婴儿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别本作拔)针,日再可也。
岐伯说:婴儿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气弱,针刺的方法,应当选用毫针浅刺而且快速进针,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黄帝说:前面所比喻的“临深决水”情况,在针刺上应当怎么处置呢?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岐伯说: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的人,如果采用疾泻法,就会使其真气耗竭。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黄帝说:前面所比喻的“循掘决冲”情况,又应当怎么处置呢?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岐伯说:血液稠浊而气行迟涩的人,采用疾泻法,经脉可通。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黄帝说:经脉循行的逆顺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臓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岐伯说:手三阴经都是从胸部经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阳经都是从手指向上经肩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都是从头部经躯干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阴经都是从足部经下肢走向腹部。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黄帝说:足三阴经都是上行到腹的,为什么惟独足少阴经向下行呢?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岐伯说:不像您说的那样,那不是足少阴经而是冲脉。冲脉是五脏六腑经脉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禀受冲脉气血的濡养。冲脉上行的部分,在咽部上面的后鼻道附近出于体表,然后渗入阳经,向其灌注精气。冲脉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在气街(气冲穴)出于体表,沿着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膝腘窝中,伏行于胫骨之内,再向下行到内踝后的跟骨上缘而分为两支:向下行的分支,与足少阴经相并行,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其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出于跟骨结节上缘,向下沿着足背进入足大趾间,将精气渗注到络脉中而温养肌肉。所以,当冲脉下行支脉瘀结不通时,足背上的冲阳脉搏动就会消失,冲阳脉搏动消失就会导致卫气不行而成厥逆,出现厥逆就会感到下肢寒冷。
黄帝曰:何以明之?
黄帝说:怎样查明经脉气血的顺逆呢?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
岐伯说:在给病人检查的时候,首先要用言语问清症状,然后切按脉搏查验脉动情况。如果脉动正常就不是经气厥逆,这样就可以明确经脉气血循行逆顺的情况了。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黄帝说:这些问题真难解答啊!圣人所归纳的这些道理真是重要。这些道理,比日月的光辉还明亮,比毫厘之物还细微,若不是先生,谁能阐明清楚这些道理呢。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