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素问·刺热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的症状。当邪气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出现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的症状。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乙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加严重则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若肝气上逆,则出现头痛、眩晕的症状,这是因热邪循肝经上冲于头所致。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心脏发生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出现突然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的症状。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加严重则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伴有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症状。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出现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泄泻、两颌部疼痛症状。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己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寒冷颤抖,伴有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的症状。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出现气喘、咳嗽、胸膺背部走窜疼痛、不能深呼息、头痛剧烈不堪忍受、汗出怕冷的症状。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还要采用放血疗法,出血如豆子一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胫骨发酸,伴有口渴难耐频频饮水、全身发热的症状。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出现颈项疼痛而强直、小腿胫骨寒冷酸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的症状。如果肾气上逆,则出现颈项痛、头晕目眩、摇动不定的症状。逢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戊、已日死亡。治疗时,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以上所说的五脏发生热病,都是到了各脏器所旺之日,正胜邪,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肝脏发生热病,左脸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头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端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脸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下巴)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针刺治疗,这叫做“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五脏发生热病,只在面部的五脏色部出现赤色,而未见到其他症状时,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脏腑当旺之时,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需经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凡治疗各种热病,应先给病人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少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动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胆经,应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泻实热的方法(读注:指针刺五十九个穴位,但具体所指的穴位,历代医家观点不同)。热病先出现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腧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症状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目眩晕、身体发热、胸胁胀满症状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治疗热病的穴位:第三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肾热病(读注:第4-7脊椎穴位,与后世所论不同),营血有热可刺尾骶骨处的穴位(长强穴),以及颈项上第三椎中央凹陷处的穴位(大椎穴)。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穴的位置,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