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内容
《管子书》相传为管仲所作。刘向序说:所校徽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汉内府所藏篇教最多,依定本八十六篇算,其中重复篇数,总在四倍左右。现存《管子》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八部,《内言》亡《王言》《谋失》两篇,《短语》亡《正言卜篇》,,《杂篇》亡《言昭》《修身》《问霸》三篇,《管子解》亡《牧民解卜》篇,《管子轻重》亡《三问乘马》《轻重丙》《轻重庚》三篇,计亡失十篇。
书中最古部分为《轻言》,但其中底文句有些属于很晚的时代,从思想内容看来,不能看出是齐宣王以前底作品。并且书中思想很复杂,新旧材料互混,看来不是出于一人底手笔。大概是稷下先生假托管仲的名字以自尊,而思想上主要的派别属于道家与法家。故《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诸篇中最显出道家思想的是《心术》上下篇及《白心》与《内业》二篇。《内业》解道的意义,《心术》《白心》说依道以正名备法。,这几篇恐怕是稷下的道家所传诵的道经。
在《心术》上篇中可以看出由道家转移为法家的倾向。如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流之体,谓之礼。简物小米一道,杀惨禁诛,谓之法。在另一段又说: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越。无所位超,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职道之精。故隐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调各处其宜也。礼以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逾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惨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这是明礼义理法皆出于道德,而此道德同体无间,其所以不同只在所舍及所以舍而已。《老子》以为失道而后德,这里说道德无间,,文辞上虽然有点不同,但终极的原则仍是道。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这道是天地之道,不会有过失底,所以底下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
法本从道出,所以至公无私。君子能抱持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致于丧失天下。《心术》说: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蓝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放日,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这一段与《胜于·庚桑楚》所出老子之言很相近,,想是当时流传的道家言。人能得道,一切都可行,知巧也可以舍弃。《白心篇》说: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又说:孰能去辨与巧而还与众人同道?故日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狭;卧名利者写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内者,吾知生之有为阻也。因为道之大如大,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所以很容易得,容易用。
在同篇里说: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其身不免于赋。舍一切以求道,就不致于满,不致于灭亡,而达到虚静的地位。虽然,道是不可摸捉的,为政者既舍知巧,就不得不正名备法。所以说,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建设当立在适当与有上头,虽仍以靖为宗,而时与政却是实在的施设。注说:建事非时,虽尽善不成。,时为事宝也。政者,所以节制其事,故为仪。实际的政事是时间与手段的运用。运用得当,天下便治了。
所以说,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故其言也不废,其事也不随。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而索其形;缘其理而知其情;索其端而知其名。故苞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水火。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既夸众矣。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废。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这尚法正名的思想与慎到的主张相同。总之,弃嗜欲知巧、恬淡无为,正名备法,是稷下道家因倡齐物的论调,进而主张绝圣弃知,专任名法的结果。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