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制分
凡兵之所以先争,圣人贤士,不为爱尊爵。道术知能,不为爱官职。巧伎勇力,不为爱重禄。聪耳明目,不为爱金财。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武王非于甲子之朝而后胜也,其前政多善矣。故小征千里遍知之,筑堵之墙,十人之聚,日五闲之。大征遍知天下。日一闲之。散金财,用聪明也,故善用兵者,无沟垒而有耳目。兵不呼儆,不茍聚,不妄行,不强进,呼儆则敌人戒。茍聚则众不用。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軔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故坚其坚者,瑕其瑕者。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故天道不行,屈不足从。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且击倍。故军争者不行于完城,有道者不行于无君。故莫知其将至也,至而不可圉。莫知其将去也,去而不可止。敌人虽众,不能止待。
举凡用兵先要争取具备的条件是:圣人贤士不为贪图尊高的爵位,有道术能力的人不为贪图国家的官职,有武艺勇力的人不为优厚的俸禄,到敌方侦查的人员不为金钱和财货。伯夷、叔齐不是饿死以后才有名的,因为以前就注重修德;周武王不是在甲子那天以后取胜的,因为以前就多行善政。所以,小规模的征战,要了解千里地的情况。就是一墙之隔,十人之聚集,也要每天侦查五次。至于大规模的征战,那就要了解天下的情况了。所谓每日频繁地侦查五次,就是要花钱购买耳目的意思。所以,善用兵者,即使没有沟垒工事,也要有从事侦查的耳目。兵不可高声呼警,不可草率集合,不可徒劳行军,不可勉强进攻。高声呼警,则敌人知所警惕;草率集合出动,则兵众不肯效力;徒劳行军,则士卒困乏;勉强进攻,则精兵受挫。所以,用兵的人,攻坚则容易受挫,攻弱则收得神效。攻坚,其薄弱环节也会变得坚固;攻弱,其坚固部分也会变得薄弱。所以要稳住其坚固环节,削弱其薄弱环节。屠牛坦一天割解九只牛而屠刀还能削铁,就是因为刀刃总是在空隙间活动的原故。所以,在天道不顺的时候,敌人穷屈,也不宜追逐;敌国人事荒乱,就可以以十破百;敌国兵器不备,就可以以半击倍,所以,军事争夺不打坚固的城池,有道义的不打无君的国家。要使人不知其将要来到,到了就无法防御;要使人不知其将要离去,去了便不能阻止。敌人虽多,也是不能阻拦和防御的。
治者所道富也,而治未必富也,必知富之事,然后能富。富者所道强也,而富未必强也,必知强之数,然后能强。强者所道胜也,而强未必胜也,必知胜之理;然后能胜。胜者所道制也,而胜未必制也,必知制之分,然后能制。是故治国有器,富国有事,强国有数,胜国有理,制天下有分。
治,可以导致国富,但治未必就是富,必须懂得富国的生产,然后才能富。富,可以导致国强,但富未必就是强,必须懂得强国的措施,然后才能强。强,可以导致胜利,但强未必就能胜,必须懂得胜利的正理,然后才能胜。胜,可以导致控制天下,但胜未必就能控制,必须懂得控制天下的纲领,然后才能控制。所以,使国治要有军备,使国富要有生产,使国强要有措施,使国胜要有理,控制天下则要有纲领。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