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重战
凡与敌战,必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法曰:“不动如山。”
凡是对敌作战,务须保持慎重态度,见到有利时机就采取进攻行动,不见有利时机就按兵不动;要审慎持重不可轻举妄动。如能做到这样,就一定不会陷入危亡之地。诚如兵法所说:“军队停止行动时,应当像山岳一样稳固。”
春秋,晋将栾书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丏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于是败楚师于鄢陵。
春秋时期,晋国大将栾书率领军队进攻楚国,将要与楚军作战的时候,发现楚军已经抢先压着晋军营地布了阵。晋国的军吏对楚军的来势迅猛很担心,但副将范匄(范文子之子)却快步向前建议说:“填塞水井,夷平锅灶,就在军营中摆开阵势,把行列间的距离拉宽(以利出战和击刺)。晋、楚两国都是上天所赐予的国家,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范文子一听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赶到一边,说:“国家的存亡,这是天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么?”栾书说:“楚军轻佻而缺乏坚韧,我们审慎持重地固守营垒而等待他们,三天之后楚军必定退走。乘其退走而出兵追击之,一定可以取得全胜。”郤至听后说道:“楚军这样做是轻举妄动的表现。我军要慎重镇定,固定阵地以等待其锐气衰败。不出三天,楚军必退,趁他们退兵我军大举进攻,必定能获全胜。”晋厉公欣然采纳了郤至的建议,终于把楚军打败在鄢陵之地。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