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治學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此二字徐本脱)。學也者,所以疏神逹思,怡(《御覽》卷六百七作"治")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此四句《御覽》作"初學則如夜在玄室,所求不得"),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辯(徐湘琳曰:"清王謨《漢魏叢書》輯本作'辨'"按二字通。)矣。學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敎官,掌敎國子(徐湘琳曰:"教字衍文。《兩京遺編》、《漢魏叢書》本無'教'字,可據刪。"按明程榮《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有"教"字。《周禮》:"諸子掌國子之倅,掌其戒令,與其教治."《通典》卷五十三:"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掌敎國子"即"掌國子之教",疑不可刪),敎以六德,曰:智、仁、聖、義、中、和;敎以六行,曰:孝、友、睦、婣、任、恤;敎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三敎備而人道畢矣。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爲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爲美觀,故可以供神明。故《尚書》曰:"若作梓材,旣勤樸斵,惟其塗丹雘。"
夫聽黄鐘之聲(《御覽》卷五百八十四作"黄鍾之音"),然後知擊缶之細;視衮龍之文,然後知被褐之陋;渉庠序之敎,然後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徐湘琳曰:"俞樾《曲園雜纂》所見本'顧'作'故',謂當作'考'。案:此句承上登山而言,顧,回視也。"),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學之謂也。倚("倚"原作"倦",據《意林》改)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漢魏叢書》本作"狥",二字通)飛,不如修翼(原作"循雌",据《意林》卷五、《御覽》卷六百七改。徐湘琳曰:"'雌'疑'雎'字之誤。雎雉鳴也,蓋矯首而徇飛鳥,不可必得,不如循聲而求之,必可獲雉也。")之;孤居而願智,不如務(《意林》作"積")學之必逹也。故君子心不苟願,必以求學;身不苟動,必以從師;言不苟出,必以博聞(徐湘琳曰:"疑當作'問'。")。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繼也。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謂師人矣。"馬雖有逸足,而不閑輿,則不爲良駿;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爲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若有似乎畫采,玄黄之色旣著,而純皓之體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歟?
子夏曰:"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亟聞天下之大言,則志益廣。"故君子之於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没而後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爲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樂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聖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學者所以緫群道也。群道統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此二"己"字徐本譌作"已"),唯所用之。故岀則元亨,處則利貞,黙則立象,語則成文。述千載之上,若共一時;論殊俗之類,若與同室。度幽明之故,若見其情;原治亂之漸,若指已効。故《詩》曰 "學有緝熈于光明",其此之謂也。
夫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爲則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風而炎熾,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觀天地而畫八卦(徐湘琳曰:"依下句例,当作'畫卦','八'字衍。"按《漢書·律曆志》上:"伏戲畫八卦。" 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風俗通義·皇霸》:"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作八卦。"又《漢書·敍傳》下:"虙羲畫卦,書契後作。"《全後漢文》卷九十七《資中古碑伏羲讚》:"伏羲蒼精,初造工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類聚》卷五十八引成公綏《故筆賦》:"慕羲氏之畫卦,載萬物於五行。"作"畫卦"者出於賦贊,此當以作"畫八卦"意長),燧人察時令而鑚火,帝軒聞鳳鳴而調律,倉頡視鳥跡而作書:斯大聖之學乎神明,而發乎物類也。賢者不能學於遠,乃學於近,故以聖人爲師。昔顔淵之學聖人也,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類而長之,篤思而聞之者也。非唯賢者學於聖人,聖人亦相因而學也。孔子因於文、武,文、武因於成湯,成湯因於夏后,夏后因於堯、舜。故六籍者,群聖相因之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存。今之學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徐湘琳曰:"錢校云:'到'字疑當作'致'或'至'。"),昭明而成博逹矣!凡學者,大義爲先,物名爲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然鄙儒之博學也,務於物名,詳於器械,矜(徐湘琳曰:"王謨《漢魏叢書》輯本作作'考'。"按程本作"矜",《四庫全書》本同。)於詁訓,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以獲先王之心,此無異乎女史誦詩,内豎傳令也。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故君子必擇師焉。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