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骊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 由于原始史料的来源不同,《国语》本身的文风不很统一,诚如崔述所说: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唐刘知几列《国语》体例为六家之一。《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常璩的《华阳国志》,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