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周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繇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
周襄王十三年,郑国攻打滑国。襄王派大夫游孙伯替滑国说情,被郑国人扣留。襄王大怒,准备利用狄去攻打郑国。大夫富辰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古人有言道:‘兄弟之间虽受挑拨而争执,但仍一致抵抗外部侵辱。’周公的诗说:‘兄弟相争在家内,对外一致抗强暴。’如此说来,兄弟不和是内部的冲突,虽有争执但是不影响手足之情。郑国国君与天子有兄弟之亲。郑武公、郑庄公为平王、桓王立过大功,我们王室的东迁也依靠过晋国、郑国,子颓作乱又是郑国帮助平定的。现在由于一点忿恨就遗弃郑国,就是因小怨而忘大德,恐怕不行吧!况且,兄弟之间的纠纷不必牵扯外人插手,否则,利益就会外泄。暴露内怨而让外人得利,是不义;疏远亲族而和狄人来往,是不祥;以怨报德,是不仁。蕴生利益靠义,奉侍神祇靠祥,养护民众靠仁。不义则利不丰厚;不祥则福不降临;不仁则民不归顺。古代的英明君王没有失去这三种德行,所以能有广大的疆域,使百姓和睦安宁,美好的名声至今使人不能忘怀。您不能背弃这些德行啊!”襄王不听劝阻。十七年,襄王用狄人的军队去讨伐郑国。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襄王感激狄人,打算娶狄人的女子为王后,富辰劝谏说:“不能这样。婚姻是滋生祸福的土壤。因此而有利于自己的是福,让外人得益则有祸。现在您使外人得益,这不是招引祸害吗?从前挚、畴因为大任而得福,杞、缯因为大姒而得福,齐、许、申、吕因为大姜而得福,陈因为大姬而得福,这些都是能使自己获利而和睦亲族的例子。过去鄢因仲任而亡,密须因伯姞而亡,郐因叔妘而亡,聃因郑姬而亡,息因陈妫而亡,邓因楚曼而亡,罗因季姬而亡,卢因荆妫而亡,这些都是使外人得益而离弃亲族的例子。”
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曰:“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夫狄无列于王室,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狄,犲狼之德也,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庸勋也。郑伯捷之齿长矣,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矣。《书》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犲狼也,不可猒也。”王不听。
襄王问:“怎样才是使自己获利,怎样才是让外人得益呢?”富辰答道:“尊重贵族,表彰贤人,起用功臣,恭敬长者,友爱亲族,礼待宾客,亲近故旧。这样,百姓没有不齐心竭力听从上面指挥的,官府不必变更常道而财用不致匮乏,要求没有达不到的,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平民百姓人人都将利益奉献给王室,这就是使自己获利。如果以上七件事做得不好,民众就会怀有二心,大家都为自己谋利,国家的要求达不到,这就是让外人得益。狄不是王室的封侯,而郑却位在男服,陛下却瞧不起他,这是不尊重贵族。狄人的所为是豺狼之德,而郑国没有违背周室的典制,陛下却蔑视它,这是不表彰贤人。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受过郑国的好处,陛下却离弃它,这是不起用功臣。郑文公年纪已经大了,陛下却把他作为年轻人那样来对待,这是不恭敬长者。狄是隗姓,郑却是宣王的后裔,陛下却苛待它,这是不友爱亲族。根据礼制,新的不可以取代旧的,陛下以狄人之女取代姜氏、任氏为王后,这不仅不符合礼制,而且是抛弃故旧的行为。陛下的一个举措就使七德都丢弃,所以臣认为利为外人所得。《尚书》中说:‘有所忍耐才能有所成功。’陛下不能容忍小忿而离弃郑国,还要娶叔隗为后招引狄人。狄像野猪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襄王不听。
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主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其党启狄人。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郑,晋文公纳之。
十八年,襄王废黜了狄后。狄人兴师问罪,杀了大夫谭伯。富辰说:“以前我屡次劝谏,陛下不听从,所以遭此祸难。如果我不去抵御狄人,陛下可能要认为我有怨气了。”于是率领自己的部属出战而死。原先,惠后想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王,所以叔带让他的党羽借襄王废黜狄后之机引来了狄人。于是狄人攻入了周都,襄王逃到郑国住了下来,后来由晋文公接纳护送回国。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墨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庄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