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刊本
《尚书·禹贡》称华阳黑水为梁州,所以这部书名为《华阳国志》。这部书叙述蜀汉史实较陈寿《三国志》为详。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三国志·蜀志》仅寥寥数语,而《华阳国志》却有长篇论述。晋代蜀中史事也较他书为详。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对西南地区史多取材于它。可以这样认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吕大防在成都做官时,曾经刊刻过这部书。吕氏刻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他为这书写的序现在还保存下来。南宋李??在宁宗嘉泰四年又刻此书于丹棱,通常称为嘉泰本。明清以来刊印《华阳国志》都用这个本子为祖本。但是李??这个本子的原刊本流传不广,明朝钱叔宝曾经抄写过它,《四部丛刊》曾影印流传。
清朝顺治年间,冯舒又抄录过这个本子,后来为校勘学家顾广圻所得,并加以雠校,孙星衍曾经倡议刊印。当时四川人廖寅表示愿意刻印这本书。因为他是蜀人,便让他刻了,这就是嘉庆十八年的题襟馆本。《四部备要》就是用这个本子排印。上世纪初成都志古堂还翻刻过这个本子。
通行本
《华阳国志》属于史志类著作,其文字典雅古朴,很少僻字和生僻用语。但时代绵远,传抄刻写,出现了一些错讹,今天人们读它,文字障碍也是一个难点。
《华阳国志》,一作《华阳国记》①, 《水经注》赂称《华m记》②。是书十二卷.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此书记载地域范围为东晋梁、益、宁三州,当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及陕西、甘肃、湖北三省部分地区。书称华阳者,东晋梁、益、宁三州届牧《禹贡》梁州之域,谓华阳照水惟梁州,当为滥觞。又是K《蜀志》云: 蜀之为邦,天文扑洛辉其上,地理顺、嚼铁其娩五岳则华山表其闲。又白: 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 西奄峨、喂,地称大府,原日华闭。此可见,华阳因取义丁自然地形,以地居华山之阳得名③,亦即以即《华阳国志》名目之来历。
作者常璩,字道将,纷郡江原县人,生卒不祥。成汉李势时官至散骑常侍,掌若佩人称蜀史。此职使其得以接触大量文献,进行广泛实地调查之便,为编纂是书提供了条件。东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常琼劝李势降④,后任桓温参军。晚年或可在建康不得志,于《华阳国志》中每每借题发挥,牢骚溢于言表。掀今人刘琳氏考派此书成书年代当在东晋司马耽永和四年至十年之间①。常蹿若述陈是书外,尚有《汉之书》笔 多记成汉民但传下来的难《华阳国志》而已。
《华阳国志》十二卷,本文约十一万字。其卷次为:第一巴志,第二汉今志,第四角中志,第五公孙述刘二牧志,第六刘先主志,第七刘后主志,第八大同志,第九李特雄期寿势志,第十光贤士女总赞,第十一后贤志,第十二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光后以来士女目录。是书记事范围,从时间上说,姑于开辟,终于晋水和三年;从地域况为梁、益、宁三州三十三郡一百八十县。全书包括三部分:一至四备写历史、地理,以地理为主,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叔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自西汉迄东晋初年的贤士贞女,相当正史中的列传。这种写法,刘琳光生概括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况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三结合。③这是符合是书实际情况的。然而归根结带,《华阳国志》是一部方志。
我国始有方志之依可溯之于先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土地之固。汉魏六朝以后,以图文并重之图经体方志,抑或离开图的载言纪事的方志,应运而兴。先于《华阳国志》的各类方志已经很久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即达上百种,可惜或早已亡仇或只能片断地散见于他化唯独《华阳国志》转辗钞玑挺拔于方志之林,成为今日传世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方志。此当非属偶然,应归于它的史料价值和所独具之编祭特色。从历史地理价值氮前四卷是全书的精电正如刘琳先生所归纳的,,记载着各州的历史,郡县的沿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队一方的物产,各地的风俗,主要的民族,名宦的政筑各县的大姓,等等。所有这色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特别是:在古代西南地理方面有补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在政治史方面,有补于《三国志》,在经济史方面,有补于《史记.河渠书》、《汉书.沟砌志》,以及《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贷殖传》在民族史方面它对于西南三十几个少数民族和部落特别是其中主要者的历史及其同汉族、中央政府的拄还关系所作记载,比史、汉等。《西南夷列传》详尽得多,更有许多为正史所缺失。上述足见此书博大精深,史料价值是很高的。它的内容上的三结合和体裁上的三结知对后世地志从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直至元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和各地方各类方志,似乎都不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编纂特点大凡有五:
第一,是书内容上的历史、地理、人物的三结合,体裁上的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是方志史上的一个创举。它比较前此一般方志小历史、地理、人物分离, 各执其一,只能反映地方史地的—个侧面来此是一种更完备纳全新的方志体裁。其实,这种写法正是编纂正史的基本要求。作者当是以正史《史》、《汉》为难修志,既充分发挥了方志记载地方的优执也俭达到了不亚于正史的史料价值。
第二,此书是专门记载包括几十种少数民族的西南边疆地区的方志。从时间说,包括了晋以前上千年历史;从地域范围说,包括了云、贵、川、渝和陕、甘、鄂部分地区。从时间范畴抑或空间范畴氰它都是非常博大丰富的,这在我国方志史上不仅是空前的,后世亦属鲜见。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