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召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欲往。苏代为说秦王曰:“臣闻之,忠不必当,当不必忠。今臣愿大王陈臣之愚意,恐其不忠于下吏,自使有要领之罪。愿大王察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将以塞赵也,臣又恐赵之益劲也。夫魏王之爱习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今王使人入魏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魏无益也。若用,魏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夫舍万乘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难行也。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且魏信舍事,则赵之谋者必曰:‘舍于秦,秦必令其所爱信者用赵。’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则上有野战之气,下有坚守之心,臣故恐赵之益劲也。
秦国召见魏国相国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前往。苏代为他游说秦王说,“臣下听说,忠心不二不一定是同党,是同党不一定就忠心耿耿。现在臣下愿意为大王谈一下臣下的愚见,臣下担心信安君不忠于大王属下的官吏,使自己犯下杀头之罪,希望大王明察。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执掌政事,来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更加难以建立。将要以此来遏止赵国,臣下又担忧赵国更加强大。魏王爱惜信安君,很厉害;他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礼遇丰厚;他畏惧尊敬秦国,是很清楚的。如果大王派人进入魏国而不被任用,那么大王派人入魏就徒劳无益。如果被任用,魏国一定是舍弃爱惜的而任用所畏惧的,这就是魏玉会感到不安的原因。放弃治理拥有万辆兵车国家的政事而退隐,这是魏国信安君所难做到的。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使人家的褶国行止受到约束,以此来亲善,就很难持久了。所以废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难以建立。况且信安君舍弃魏国的政事,那么赵国的谋臣一定会说:‘信安君被秦国除去了相位,秦国一定会派秦王宠爱信任的人来执掌赵国,这是使赵国虽在而我们已经灭亡了,赵国平安而我们却危险了。’就会使在上位者有在外作战的士气,下面的人也会有坚守国土的决心,所以臣下担心赵国更加强大起来。
“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赵之用事者必曰:‘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土地之实不厚于我。魏信以韩、魏事秦,秦甚善之,国得安焉,身取尊焉。今我讲难于秦兵为招质,国处削危之形,非得计也。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彼将伤其前事,而悔其过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尧、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臣愿大王察之。”
大王想保全与魏国的关系,而使赵国不敢轻举妄动吗?不如任用信安君,用相国的名声使他尊贵。信安君服事大王,就能使魏国平安并能使自己名声尊贵;他背离大王,魏国就会出现危险他自己的名声也会有损。那么信安君就会服事大王,在上位的人之所以为他们的国君办事是为了尽忠,下面的人之所以为自己奔波是因为俸禄优厚,信安君服事大王一定会尽心尽力。赵国的当权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门望族并不比我们高贵,土地上的出产并不比我们丰厚。信安君用魏国服事秦国,秦国对他很友善,魏国得到了平安,信安君自己也取得尊贵的地位。现在我们同秦国结怨,土兵成为人家的靶子,国家处在被削弱的危险形势当中,这并非是合理的策略。在外面结仇,祸患在国内产生,我们身处绝境,这并非宠好地处理了政事。’他们将痛惜自己以前做的事,后悔自已以前的行动;希望自己能得到好处,一定多割让土地来服事大王,那么就是大王垂衣拱手,得到割让的土地也会更加多起来,尧、舜想求得也不能得到。臣下愿大王明察臣下所说的。”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