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苏秦(应作厉)为齐上括说赵王曰:“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于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于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于鬼神也,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而贤主恶之。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于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于韩也。臣窃外闻大臣及下吏之议。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欲亡韩吞两周之地,故以韩为饵,先出声于天下,欲邻国闻而观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赵、魏。恐天下之警觉,故微韩以贰之。恐天下疑己,故出质以为信。声德于与国,而实伐空韩。臣窃观其图之也。议秦以谋计,必出于是。且夫说士之计,皆曰韩亡三川,魏灭晋国,恃韩未穷,而祸及于赵。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尽韩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距于捍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叁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仇柞。五国之兵有日矣,韩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也。夫韩事赵宜正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则韩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韩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
赵国联合天下诸侯,准备依靠他们的力量进攻齐国。苏秦为齐国上书游说赵惠文王说:“臣下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他的道德品待不一定在天下施行,教育训化慈祥仁爱不一定施予万民,祭祀天地宗庙不一定面对鬼神。天上降下的甜美的露水,风雨按时来到,农夫丰收,当年的谷物非常充足,人们对此都很高兴,然而贤明的君主却因为没有给予百姓什么心神不安。如今凭足下的功力,并没有多次与泰国交战或攻伐,而且与秦国之间的怨恨、积久而成的愤怒一向不比齐国深。臣下在外面暗中听到大臣和下级官吏的议论,都说君王以前独自专断地认为秦国爱护赵国而憎恨齐国。臣下根据事实私下观察,秦国哪里能爱护赵国而憎恨齐国呀!这是秦国想要灭亡韩国吞并两周的土地,所以把齐国作为钓饵,先在天下声言憎恨齐囤,想使邻国听到并看到此事。秦国担心此事不能成功,所以假装出兵韩国给赵国、魏国看。秦国担心天下诸侯醒悟,所以稍微进攻一下韩国来消除诸侯的怀疑。秦国担心天下诸侯对自己怀有疑心,所以放出各国在秦国的人质表示信用。泰国声言对盟国友好,而实际却进攻郑国韩国。臣下暗中观察秦国的谋趔,料想秦国的计谋一定从这里表现出来。”再说游说之士的计谋都说:‘韩国灭亡了三川之地,魏国灭亡了晋国的绛邑之地,早市没有停止赵国已经遭受灾祸。再说事情本来有形势不同而祸患相同的,又有形势相同而祸患不同的。从前楚国人连年被诸国进攻,而赵国乘机灭亡了中山。如今燕国全部占领了齐国北部的土地,从沙丘到鉅鹿的边界三百里,从北部边境到扦关,直到榆中一千五百里。秦国全部占镊了韩国、魏国的上党,那么秦国的土地就和赵国的都城及所管辖的地方有七百里边境接壤。秦国用三军中的驽箭手据守在羊肠险要的地方,那么此地距离邯郸只有一百二十里。况且秦国率领三军进攻君王的上党地区并危害它的北部,那么句注以西的土地就不是君王的了。如令越过句注、关闭常山禁止通行,此地到达燕国的唐地、曲逆有三百里,这样代地、胡地的马匹就不能向东来,昆山的宝玉也不能运出,这三样宝物,也不是君王所有的了。如今顺从强大的秦国长时间的进攻齐国,臣下害怕祸患就从这里产生。从前,五国的君主曾经采用连横之策谋划进攻赵国,把赵国的土地分成三份,盟约刻在盘盂一类的青铜器上,互相联合起来就在主客敬酒之间。正当五国即将出兵的日子里,齐国却向西出兵制止秦国,使秦国废除称帝之令,穷上白色的凶服谢罪听令,把温地、枳地、高平归还给魏国,把三公、什清归还给赵国,这是君王清楚知道的。齐国事奉赵国,应该说是向上交往,如今却把这种交往抵偿罪责对它进攻,臣下害怕这以后事奉君王的人一定不敢与您交往了。如今君王联合齐国,天下诸侯一定认为君王仁义。齐国就会拿整个国家来事奉君王,天下诸侯一定尊重君王。这样、一来,那么齐国就会认为赵国仁义,君王凭借天下诸侯的拥护屈就齐国,处在下位的齐国一旦凶暴,君王就率领天下诸侯制止它,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命运控制在君王手里了。距下希望大玉和左右群臣一起深入详细地按我说的话谋划一下,在事情成功之前深繇熟虑一下是否有道理。”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医家
- 农家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