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秦二·齐助楚攻秦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攻下了秦国的曲沃。后来秦想要一雪前耻就攻打齐国。可是由于齐、楚两国交好,秦惠文王为此感到很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打齐国,无奈齐、楚两国交好,请贤卿为寡人谋划一下应该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了。如今齐国国君罪恶深重,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攻打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如果大王跟齐国断交,臣请求前去劝说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样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才来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发一卒,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寡人认为这非常明智,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是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王,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是从某地到某地,方圆总共是六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六百里,却没有听说是六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哪有答应六百里的权利?”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楚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六百里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有名的城池,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断绝关系,又去责备秦国,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真是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因为楚王没有采纳陈轸的正确建议,而过分听信张仪的谎言。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