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亦不详。《隋志》作五卷,宋时仅存一卷,旋即亡缺。今所见佚文唯存《续汉书·百官志》注中,内容侧重于公卿员吏的人数和品秩,并附记诸郡郡治距京师的里程数。
《汉官解诂》,一卷。原名《小学汉官篇》,计三篇,建武年间新汲令王隆撰。其书以童蒙书之形式出现,略道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条畅,多所发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比较广泛。东汉中后期重臣胡广深谙官制仪式,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誉。他看中《小学汉官篇》,并亲自力其作注。胡注补正《汉官篇》虽称精要、难言其详之弊,故书名随之易为今名。这也是为什么原文较少保存,而胡注传世较多的原因。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原书四卷,东汉议郎卫宏撰。此书不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礼制,如籍田、宗庙、春桑、酎、祭天等礼仪。所以隋唐史志多将其列入仪注类。又因其所载官制较详备,故自《直斋书录解题》始,称其书为《汉官旧仪》,清四库馆臣辑本亦据以为目。此书是《汉官六种》中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种。
《汉官仪》,二卷。原为十卷,东汉军谋校尉应劭撰。时献帝迁都于许,旧章湮灭,书记罕存,应劭于是缀集旧闻,而作此书。汉官诸书中,此作最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亦最高。其书在史注和类书中或称《汉官卤簿图》,或称《汉官名秩》,又作《状人纪》,疑皆为其书之篇名。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原为二卷,东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
《汉仪》,一卷,吴大史令丁孚撰。因《新唐志》称其作《汉官仪式选用》,所以有人以为与蔡质之作本为一书,但据《续汉志·百官志》所引,当自为一书,仅较他书简略,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史评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悟真篇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