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卷八
和帝
和帝萧宝融,字智伯,是高宗第八个儿子。建武元年(494),被封为随郡王,食邑二千户。建武三年(496),任冠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永元元年(499),改封为南康王,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秦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
和帝讳宝融,字智昭,高宗第八子也。建武元年,封随郡王,邑二千户。三年,为冠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为持节,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
永元二年(500)十一月十八日,长史萧颖胄杀辅国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拥戴南康王举义。十九日,南康王下教实行戒严。又下教说:“我亲自率领晋阳军队,翦除朝廷那个大凶孽,现在战事正忙,应该多施恩惠,除了已判斩首之刑的以外,一概释放。原来有职务的,立即恢复。将吏提升一阶,在役人员有家属的,发给官粮。其他各种杂役人员现在各军中作战士的,事成之后,都宽免为民。有关立功奖赏等办法,另有规定。”二十日,任命雍州刺史梁王为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左将军。二十一日,任命萧颖胄为右将军、都督行留诸军事。二十二日,梁王上表敦促劝请他做皇帝。十二月十日,群僚又敦促劝请,都没答应。二十七日,骁骑将军夏侯..从京师来到江陵,称说宣德太后有令:“西中郎将南康王应继承皇位,光临万民,等清除宫廷之后,便举行大典。现在暂且封给宣城、南琅邪、南东海、东阳、临海、新安、寻阳、南郡、竟陵、宜都十郡为宣城王,任命为相国、荆州牧,加黄钺,置僚属,选百官,西中郎府南康国的建制仍旧保留。军队所经之处,附近主管官长都必须依照旧典,备法驾奉迎。”永元三年(501)正月初十,南康王受命登基,大赦天下,只有梅虫儿、茹法珍不予赦免。任命右将军萧颖胄为左长史,进号镇军将军。梁王进号征东将军。初九,任命冠军将军杨公则为湘州刺史。甲寅日,在城南树大旗幕府。二月初一,任命冠军长史王茂先为江州刺史,冠军将军曹景宗为郢州刺史,右将军邵陵王萧宝攸为荆州刺史。初五,群僚进上皇帝尊号,设立宗庙及南北郊祭祠。二十日,梁王率大军驻扎在沔口,郢州刺史张冲拒守。三月三日,张冲死,骠骑将军薛元嗣等固城拒守。
二年十一月,甲寅,长史萧颖胄杀辅国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奉梁王举义。乙卯,教纂严。又教曰:“吾躬率晋阳,翦此凶孽,戎事方勤,宜覃泽惠。所领内系囚见徒,罪无轻重,殊死已下,皆原遣。先有位署,即复本职。将吏转一阶。从征身有家口停镇,给廪食。凡诸杂役见在诸军带甲之身,克定之后,悉免为民。其功效赏报,别有科条。”丙辰,以雍州刺史梁王为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左将军。丁巳,以萧颖胄为右将军、都督行留诸军事。戊午,梁王上表劝进。十二月,乙亥,群僚劝进,并不许。壬辰,骁骑将军夏侯亶自京师至江陵,称宣德太后令:“西中郎将南康王宜纂承皇祚,光临亿兆。方俟清宫,未即大号,可且封宣城、南琅邪、南东海、东阳、临海、新安、寻阳、南郡、竟陵、宜都十郡为宣城王,相国、荆州牧,加黄皞,置僚属,选百官,西中郎府南康国并如故。须军次近路,主者详依旧典,法驾奉迎。”
中兴元年(501)春三月十一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文武官员赐位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养之人,每人赐给谷五斛。这一年也就是永元三年。任命相国长史萧颖胄为尚书令,晋安王萧宝义为司空,庐陵王萧宝寅为徐州刺史,散骑常侍夏侯详为中领军,领军将军萧伟为雍州刺史。十二日,有关部门奏请封庶人萧宝卷为零阳侯,下诏不答应。又奏请封他为涪陵王,下诏许可。乙酉日,任命尚书令萧颖胄行荆州刺史,假梁王黄钺。十八日,任命征虏将军柳忄炎为益、宁二州刺史。二十五日,任命冠军将军庄丘黑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冠军将军邓元起为广州刺史。
三年正月,乙巳,王受命,大赦,唯梅虫儿、茹法珍等不在赦例。右将军萧颖胄为左长史,进号镇军将军,梁王进号征东将军。甲戌,以冠军将军杨公则为湘州刺史。甲寅,建牙于城南。二月,乙丑,以冠军长史王茂先为江州刺史,冠军将军曹景宗为郢州刺史,右将军邵陵王宝攸为荆州刺史。己巳,群僚上尊号,立宗庙及南北郊。甲申,梁王率大众屯沔口,郢州刺史张冲拒守。三月,丁酉,张冲死,骠骑将军薛元嗣等固城。
夏四月初五,下诏说:“荆、雍一带,是举义的根据地,也是我走向皇位的出发点。那里的君子和民众,为此献计献力,为了表彰他们的忠诚,应当予以酬劳和奖赏。凡随我东讨的各路军队以及所有响应的人们,一律免除各种赋税徭役。”
中兴元年春,三月,乙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文武赐位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即永元三年也。以相国左长史萧颖胄为尚书令,晋安王宝义为司空,庐陵王宝源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安王宝夤为徐州刺史,散骑常侍夏侯详为中领军,领军将军萧伟为雍州刺史。丙午,有司奏封庶人宝卷为零阳侯,诏不许。又奏为涪陵王,诏可。乙酉,尚书令萧颖胄行荆州刺史,假梁王黄皞。壬子,以征虏将军柳惔为益、宁二州刺史。己未,以冠军将军庄丘黑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冠军将军邓元起为广州刺史。夏,四月,戊辰,诏曰:“荆、雍义举所基,实始王迹。君子劳心,细人尽力,宜加酬奖,副其乃诚。凡东讨众军及诸向义之众,可普复除。”
五月二十二日,皇帝来到竹林寺禅房,宴会群臣。巴西太守鲁休烈、巴东太守萧惠训之子萧王贵抗拒义师。
五月,乙卯,车驾幸竹林寺禅房宴群臣。巴西太守鲁休烈、巴东太守萧惠训子璝拒义军。秋,七月,东军主吴子阳十三军救郢州,屯加湖。丁酉,征虏将军王茂先击破之。辛亥,以茂先为中护军。丁卯,鲁山城主孙乐祖以城降。己未,郢城主薛元嗣降。
秋七月,东军主帅吴子阳十三军救援郢州,兵驻加湖。初五,被征虏将军王茂先击破。十九日,任命王茂先为中护军。二十五日,鲁山城主将孙乐祖献城投降。二十七日,郢城主将薛元嗣投降。
八月,丙子,平西将军陈伯之降。乙卯,以伯之为江州刺史,子虎牙为徐州刺史。九月,乙未,诏梁王若定京邑,得以便宜从事。冬,十一月,乙未,以辅国将军李元履为豫州刺中。壬寅,尚书令、镇军将军萧颖胄卒,以黄门郎萧澹行荆州府州事。丁巳,萧璝、鲁休烈降。
八月十四日,平西将军陈伯之投降。乙卯日,任命陈伯之为江州刺史,任命陈伯之之子陈虎牙为徐州刺史。
十二月,丙寅,建康城平。己巳,皇太后令以梁王为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晋武陵王遵承制故事,百僚致敬。壬申,改封建安王宝寅鄱阳王。癸酉,以司徒、扬州刺史晋安王宝义为太尉,领司徒。甲戌,给大司马钱二千万,布绢各五千匹。乙酉,以辅国将军萧宏为中护军。
九月初四,下诏让梁王如果平定京城,可以自行决断处置,不必奏请皇上。
二年春,正月,戊戌,宣德太后临朝,入居内殿。大司马梁王解承制,致敬如先。己亥,以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兖州。壬寅,以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己酉,以大司马长史王亮为守尚书令。甲寅,诏大司马梁王进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加远游冠,位在诸王上,加相国绿騑绶。己未,以新除右将军曹景宗为郢州刺史。
冬十一月初五,任命辅国将军李元履为豫州刺史。十二日,尚书令、镇军将军萧颖胄去世。任命黄门郎萧澹行荆州府事。二十七日,萧王贵、鲁休烈投降。
二月,壬戌,湘东王宝晊伏诛。戊辰,诏进梁公爵为梁王,增封十郡。三月,乙未,皇太后令给梁国钱五百万,布五千匹,绢千匹。辛丑,鄱阳王宝寅奔虏,邵陵王宝攸、晋熙王宝嵩、桂阳王宝贞伏诛。甲午,命梁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歔宫悬。王子王女爵命一如旧仪。庚戌,以冠军长史萧秀为南徐州刺史,新除中领军蔡道恭为司州刺史。车驾东归至姑熟。丙辰,禅位梁王。丁巳,庐陵王宝源薨。夏,四月,辛酉,禅诏至,皇太后逊外宫。丁卯,梁王奉帝为巴陵王,宫于姑熟,行齐正朔,一如故事。戊辰,薨,年十五。追尊为齐和帝,葬恭安陵。
十二月初六,平定建康城。九日,皇太后下令任命梁王为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并封他为建安郡公,比照晋武陵王司马遵的先例,承制总揽政务,百僚致敬。十二日,改封建安王萧宝寅为鄱阳王。十三日,任命司徒、扬州刺史晋安王萧宝义为太尉,领司徒。十四日,给大司马钱二千万,布绢各五千匹。二十五日,任命辅国将军萧宏为中护军。
史臣曰:夏以桀亡,殷随纣灭,郊天改朔,理无延世。而皇符所集,重兴西楚,神器暂来,虽有冥数,徽名大号,斯为幸矣。
中兴二年(502)春正月初九,宣德太后临朝执政,入居内殿。解除大司马梁王的承制,百僚致敬仍旧。初十,任命宁朔将军萧籨监南兖州。十三日,让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二十日,任命大司马长史王亮为守尚书令。二十五日,下诏大司马梁王晋位相国,总摄一切政务,并兼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配备九锡之礼,加远游冠,位在诸王上,加相国绿纟戾绶。三十日,任命新授职的右将军曹景宗为郢州刺史。二月三日,诛杀湘东王萧宝蛭。初九,下诏梁公晋封为梁王,增封十郡。
赞曰:和帝晚隆,扫难清宫。达机睹运,高颂永终。
三月初七,皇太后下令给梁王钱五百万,布五千匹。十三日,鄱阳王萧宝寅投奔虏方,诛杀邵陵王南齐书萧宝攸、晋熙王萧宝嵩、桂阳王萧宝贞。初六,命梁王冕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银,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宫悬。王子、王妇按旧仪赐封爵位。二十二日,任命冠军长史萧秀为南徐州刺史,新授职的中领军蔡道恭为司州刺史。皇上东回到姑熟。二十八日,禅位给梁王。二十九日,庐陵王萧宝源去世。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正史
- 三国志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