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六十三
○苗晋卿 裴冕 裴遵庆 子向 向子寅 寅子枢
裴冕,河东人,是河东的望族。天宝初年(742),凭藉门荫关系再升为渭南县尉,以精明强干闻名。御史中丞王钅共充任京畿采访使,上奏任他为判官。升为监察御史,担任殿中侍御史。冕虽然不学无术,但恪守职责通晓明达,处事果断,钅共非常信任他。到了钅共获罪伏法,此时宰臣李林甫窃取大权,人们都很怕他,钅共有宾客及辅佐之士数百人,都不敢偷看钅共的住宅。冕只身一人收拾钅共的尸体,亲自护丧,埋葬在近郊,冕由于此事而知名。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表任他为行军司马,多次升为员外郎中。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世以儒素称。祖夔,高道不仕,追赠礼部尚书。父殆庶, 官至绛州龙门县丞,早卒,以晋卿赠太子少保。
玄宗幸驾到蜀,走到益昌郡时,遥诏太子担任天下兵马元帅,任冕为御史中丞兼任左庶子,为他的副职。此时,冕担任河西行军司马,授予御史中丞,诏令赶赴朝廷。在平凉遇见太子,陈述当时的形势,劝他到朔方去,赶快进入灵武。冕与杜鸿渐、崔漪等人劝说道:“自主上在大位上静心管理,现在幸驾到蜀,宗社神器必须有所归宿,天意人事不能固持违反。如果徘徊退让,将失去众多人心,那么大事将去了!我们做臣的都知道这些,何况贤人智者呢!”太子说:“在南方平定贼寇,迎接皇上,然后退让仍做太子,侍膳左右,不是很快乐吗?你们为什么说这样不好呢?”冕和杜鸿渐又进言说:“殿下凭借多年圣贤的资历,有统治天下的仪表。元贞万国,二十多年,忧虑启望圣贤,正在今日。殿下手下的六军将士,都是百姓,日夜思念还乡。大军一旦离散,不可能再聚集,不如因此抚慰随从众心,我们都愿以死相恳求。”大约向殿下进言奉劝五次,于是依从。肃宗即位,来评定策略功劳,冕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靠他来从政。
晋卿幼好学,善属文,进士擢第。初授怀州修武县尉,历奉先县尉,坐累贬徐 州司户参军。秩满随调,判入高等,授万年县尉。迁侍御史,历度支、兵、吏部三 员外郎。开元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拜中书舍人。 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 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选五年, 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李林甫 为尚书,专任庙堂,铨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官 有识者同考定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二年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与遥以 倚初承恩,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奭在其首。众知奭不 读书,论议纷然。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 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 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遥 为武当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仍以 托人。”时士子皆以为戏笑。
冕性格忠诚勤勉,全身心奉公逐渐取得人心。却不识大体,由于聚集钱财,于是命令卖官封爵,规定尼僧道士,以储积钱财为事务。有不愿意者,以法制处理,其官爵价格越来越低,此事变成了坏事。肃宗幸驾凤翔,罢免了冕的职务,任右仆射。两京平定后,以功劳封为冀国公,实封五百户。不久加授御史大夫、成都尹,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又入朝廷任右仆射。永泰元年(765),与裴遵庆等人一并在集贤院待制。
天宝三载闰二月,转魏郡太守,充河北采访处置使,居职三年,政化洽闻。会 入计,因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曰:“太守位高德重,不 宜自轻。”晋卿曰:“《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汝 何言哉!”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寻改河 东太守、河东采访使,入为尚书、东京留守,征为宪部尚书。属禄山叛逆,杨国忠 以晋卿有时望,将抑之,乃奏云:“宜以大臣镇东道。”遂出为陕州刺史、陕虢两 州防御使。及入对,固辞老病,由是忤旨,改宪部尚书致仕。及朝廷失守,衣冠流 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自陈希烈、张均已下数十人尽赴洛阳,晋卿潜遁山谷,南 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 既收两京,以功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改为侍中。后以贼寇渐除,屡乞骸骨, 优诏许之,罢知政事,为太子太傅。明年,帝思旧臣,复拜为侍中。
代宗需求旧臣,升冕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护山陵使。由于宠臣李辅国权势很大,冕准备依附于他,于是上表推荐与辅国所亲善的术士中书舍人刘火亘充任山陵使判官。火亘获罪伏法,冕因受牵连贬为施州刺史。几个月后,移任他为澧州刺史,又升为左仆射。元载掌权,当初载任新平县尉时,王钅共将此辟为巡视范围内,冕经常推荐载,载非常感激冕。适逢宰臣杜鸿渐死了,载于是推荐冕替代他。冕此时已经衰老,载由于是冕顺从自己,引荐他为自己同列。在受职的时候,冕高兴得跌倒在地,载快步扶起他,代他向皇上谢恩。冕兼任掌管兵权留守之任,俸禄每月二千多贯。性情爱好奢侈,喜好豪华车服及山珍海味,在枥的名马,价值数百金的有十几匹。每次宴请宾客朋友,滋味品数,坐客中间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馔肴的名称。自己创建的头巾,其形状新奇,而在市场被仿效,称为“仆射样”。当初替代鸿渐时,小吏将俸禄文本念给他听时,冕对子弟们喜形于色,其好钱财大多如此。任职不满月,在大历四年(769)便死了。皇上悼念他,辍朝三天,赠予太尉,赠帛五百匹、粟五百石。
晋卿宽厚廉谨,为政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为立碑颂德。 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性聪敏,达练事体,百司文簿,经目必晓,而 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议者比汉之胡广。
裴茂,凭借门荫关系做官,多次升为京兆府司录参军。来王真镇守陕州,推荐他为判官,王真转到襄州,又任为行军司马,王真待他非常看重。等到王真在淮西战败,茂不能留在其军,茂于是以密表上奏。朝廷认为王真掌握重兵,不喜欢他,下密诏由茂替代王真任襄州刺史,充当防御使。茂原来镇守..城,等到接受密令后,率部下二千人赶赴襄阳。此时王真也奉诏仍然担任旧职,王真于是在江边渡口设置酒席等待他。茂开始说借道入朝廷,等见到王真,马上说奉命替代他的职位,并且想马上处理事务。王真告诉他说:“王真已经奉皇上的命令又在此地复职。”茂迷惑不解,对他的手下人说:“此话荒谬。”于是指挥人马向王真的军队射箭,由此两军相互交战,茂大败,士卒几乎全部歼灭。茂逃回..城旧营,調追过来抓住了他。朝廷想安定汉南,于是将此事归咎于茂。宝应元年(762年)七月,下敕令说:(略)。
玄宗崩,肃宗诏晋卿摄冢宰。上表固辞曰:“臣闻古者殷高宗在谅闇之中,百 官听于冢宰,更无事迹,但存文字。且一时之事,礼不相沿。今残寇犹虞,日殷万 务,皆缘兵马屯守讨袭,善算良谋,立胜擒敌。陛下若行古之道,居丧不言,苍生 何依,百事皆废。伏读国家起居注,亦于礼部检见旧敕,恭惟太宗、高宗、、大行 皇帝在位之日,皆有国哀,视事不辍,以为君临天下,难徇常情。今遗诏有处分, 皇帝宜三日而听政。陛下遵太宗故事,则无冢宰;遵大行皇帝遗诏,便合听朝。万 姓颙颙,不胜大愿。伏惟陛下知理国之重,顺人心之切,以义断恩,从宜无改。今 朝臣一命已上,皆言臣心昏貌朽,加以疾病,事有急速,断在须臾,凡圣不同,岂 合受诏。陛下发哀已五日矣,愿准遗诏听政,则四夷万国,无任悲幸。”肃宗时疾 弥留,览表殒绝,乃许。
茂度量狭小,刚开始起兵便没成功,行事却无符节。等到失败被俘后,却又迟迟不赴召,快到京师时,皇上敕命下达。茂被流放上路后,到了蓝田驿,赐予自尽。
数日,肃宗晏驾,代宗践祚,又诏晋卿摄冢宰。晋卿上表恳辞曰:“臣以昔者 天子居丧之时,百官听于冢宰者,盖君幼小,御极事殷,情理当然。沿革不一,今 古异同,而周武、汉文,合于通变,垂范作则,可举而行。又士或墨缞,时遇金革, 岂非衔恤,谓义在断恩。且百善之至,无加于孝也,其有容瘁心绝,指景悼生,此 匹夫守节之常情,殊王者嗣续之大计。昨二十日,陛下于大行皇帝柩前即位,是承 先帝遗顾之言,亦前代不易之典。则知所略不为害,所存是适权,防威灭端,所利 者大。陛下因心纯至,天地明察。伏以报劬劳之恩,申罔极之思,终身之痛,岂计 朝夕!但以一日之内,万务在中,须达宸聪,始成国政。百僚万姓及僧道耆寿等, 相顾聚言,以臣老且无能,愚岂测圣,况久无居摄,臣不敢奉诏。特乞陛下遵遗命, 三日而政。臣博听众情,不胜恳愿,伏望割痛抑哀,则天下悲幸。”上号泣从之。 时晋卿年已衰暮,又患两足,上特许肩舆至中书,入阁不趋,累日一视事。历三朝, 皆以谨密见称。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