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守身章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立身之基,贵审其守。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尊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淫佚不生,嗜欲必节。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麤暴,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苟失其守,块然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抑知人生。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为上,守心次之,守形为下。愚夫匹妇,无所作为,亦足保身,何尔聪明,奸为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欲海,全不省悟。大罗天神,观见斯若,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以父母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称心如愿。众生都小心谨慎,保护好双亲给我的身体,没有一点亏损而返归原初,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躯壳,就会辜负父母,虽生犹死。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轻己身轻,人何仅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具灵根。
哪里会懂得人生,形体相貌完备,就会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体各部位都是它的处所。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于五脏六腑,不可以纵欲;神存在于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罚。放纵欲望,触犯刑律,非死即伤。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体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做到保身。为什么你这么聪明,却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于欲海,却全然不知醒悟?天帝神仙看到这些,发大慈悲心,降生圣人,以便能够随时救度世人。只有这样的圣人,亲自率先躬行孝道。谨慎加倍地检察自己,加倍地爱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将父母给予他们的身体堕落毁坏。一切栽培扶植,无非帮助他们实现保守身体的目的。种种孝顺的行为,当以自身体恤万物。体道虽是圣人一人,却能够感化众生。将此道理授给所有有身体的人,使其同归于孝道。守身不动,而又能广泛地应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体,尽我所当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是。
即说偈道:双亲非常看重子女的身体,常常将自己的身体看轻。人们为什么反而背叛自己,损坏自身而违背父母?不要将充满灵性的身躯,看作是血肉形体。今生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切,是因为前世所造就的灵根。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真培金液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
又说偈道:一切本来体相,从父母那里禀受而来。说自己身体即是双亲的身体,人们仍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误。保全这个聪明的躯体,完成我当前应作的要务。成就无量大道身,随处都圆满充足。
孝子金身咒:惟恐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又说偈道:每个人的形体都是秉承自父母,形体具备。好啊,孝子的身体,能够超越尘世。不磨灭自己的对身心的保养守护,保持炼养和谐的元气。以真气培养长生不死的身体,以元气涵养神仙体身。广大不可限量,有生之后的形体与原初的本性没有差异。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