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流传
各种版本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语》为根据,采获所安,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孔壁中书本《论语》由孔安国定。当孔安国向汉武帝献书时,正值巫蛊事件,朝廷将这批书退还给孔氏,其学于是在孔家流传。
《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但孔安国是否曾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自己的伪造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又认为出于王肃之手。
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在残存的郑玄《论语注》中还可以窥见鲁、齐、古三种《论语》本子的异同,然而,今天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张禹这个人实际上够不上说是一位经师,只是一个无耻的政客,附会王氏,保全富贵,当时便被斥为佞臣,所以崔述在《论语源流附考》中竟说:,《公山》《佛肸》两章安知非其有意采之以入《鲁论》为己解嘲乎?但是,崔述的话纵然不为无理,而《论语》的篇章仍然不能说有后人所杜撰的东西在内,顶多只是说有掺杂着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之中的不同传说而已。
《论语》的版本之争实际上就是真伪之辩。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出土有竹简《论语》。2016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五千枚竹简,考古人员在这些竹简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论语·知道》篇,并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
历代注本
《论语》与《孝经》都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汉朝人所注《论语》,已亡佚殆尽,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是用三国何晏的《集解》和宋人邢昺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经义考》、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疏证》。
两千年来,为《论语》作注释的书籍不胜枚举。据统计,历代研治《论语》的专著不下三千余种。可惜的是,这些古籍亡佚者居多。流传有序且影响较大的《论语》注释性著作有:一、汉郑玄《论语注》;二、魏何晏《论语集解》;三、梁皇侃《论语义疏》;四、宋朱熹《论语集注》;,五、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六、民国程树德《论语集释》。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其中重要的有四部:一是《论语集解》,它是两汉、三国时期经学家研究《论语》的结晶;二是《论语义疏》,它囊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对《论语》的发挥;三是《论语集注》,它是两宋时期理学家《论语》精义的荟粹;,四是《论语正义》,集清代考据学《论语》研究成果之大成。这四部《论语》注释代表了《论语》研究的四个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四种研究方法,是现代研究《论语》基本资料。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明史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