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而又是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这种情况虽然和《文心雕龙》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但《文心雕龙》出现于齐梁时期又和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分割不开。文学理论是创作经验教训的总结,而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上可总结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正如刘勰在《时序》篇所说,建安文学的出现,就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历史的狂潮不仅把文人们卷到世积乱离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之多少接触到一些时代的气息,反映了一些风衰俗怨,而且在现实的教育和启迪下,抛开了汉儒死守章句的老路,从而逐步认识到文学艺术的独立意义。
从建安到晋宋,诗文创作之盛,有增无已。宋文帝时,便于儒学、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另立文学馆;宋明帝设总明观,也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这是从封建统治机构上正式承认文学独立于儒学之外的开始。文学创作的发展,到了南朝,更由于历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出现了钟嵘所说的情况: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世族文人中也出现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文学创作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产生文学评论的直接原因。,不过,当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不是没有,而是和文学创作一样过甚过滥。文学评论不乏其人,不过多是达官贵人在博论之余的信口雌黄,他们各随所好,没有任何准则。这不单是个批评标准问题,还必须从理论上解决一系列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文学批评才能有所依据。所以,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的混乱,指导正确的文学批评,也迫切地需要文学理论的建立。
自汉末儒学衰微以来,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从正始年间开始,就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东晋以后,佛学渐盛,更加助长了玄风的泛滥,佛教思想对此期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庄佛道思想弥漫魏晋诗坛,前后达二百年之久,到南朝宋初,虽然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其实山水诗的产生和流行,和佛老思想也是分不开的。从西晋太康时期开始,文学创作过分追求文辞藻饰的形式主义趋向明显地出现了。这种风气到南朝而又有恶性发展,特别是齐梁以后,,更由唯美主义发展为庸俗的色情文学,写下了文学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怎样对待这种文学发展趋势,就是《文心雕龙》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也就是产生《文心雕龙》的具体原因。
个人背景
刘勰出身于寒门庶族家庭,虽然他一向喜爱读书,但在注重门第的南朝,他的才华很难得到施展,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南齐永明二年,刘勰进入了钟山定林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寺中高僧僧祐的指导下,他对佛法有了更精到的见解,而在整理寺院典籍时,刘勰阅读了寺院所藏各类文献。《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据书中《时序》篇皇齐驭宝诸语,及《梁书·刘勰传》所载刘勰负此书干求于沈约车前而约时贵盛等推考,,当在南齐和帝时。刘勰撰此书的动机,一是受到君子处世,树德立言的传统人生哲学的激励;二是不满于当时文坛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而有意纠偏;三是有感于近代之论文者多,但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故弥纶群言,撰著此书。书取文心雕龙为名,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雕龙则典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雕龙奭之称,原指齐人驺奭善采驺衍谈天之术而成文,,如雕镂龙纹一般精致,刘勰取以状饰文心,盖指此书的主旨在如雕镂龙纹那样精致地揭示作文所需的细微用心。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