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而又是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这种情况虽然和《文心雕龙》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但《文心雕龙》出现于齐梁时期又和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分割不开。文学理论是创作经验教训的总结,而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上可总结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正如刘勰在《时序》篇所说,建安文学的出现,就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历史的狂潮不仅把文人们卷到世积乱离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之多少接触到一些时代的气息,反映了一些风衰俗怨,而且在现实的教育和启迪下,抛开了汉儒死守章句的老路,从而逐步认识到文学艺术的独立意义。
从建安到晋宋,诗文创作之盛,有增无已。宋文帝时,便于儒学、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另立文学馆;宋明帝设总明观,也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这是从封建统治机构上正式承认文学独立于儒学之外的开始。文学创作的发展,到了南朝,更由于历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出现了钟嵘所说的情况: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世族文人中也出现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文学创作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产生文学评论的直接原因。,不过,当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不是没有,而是和文学创作一样过甚过滥。文学评论不乏其人,不过多是达官贵人在博论之余的信口雌黄,他们各随所好,没有任何准则。这不单是个批评标准问题,还必须从理论上解决一系列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文学批评才能有所依据。所以,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的混乱,指导正确的文学批评,也迫切地需要文学理论的建立。
自汉末儒学衰微以来,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从正始年间开始,就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东晋以后,佛学渐盛,更加助长了玄风的泛滥,佛教思想对此期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庄佛道思想弥漫魏晋诗坛,前后达二百年之久,到南朝宋初,虽然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其实山水诗的产生和流行,和佛老思想也是分不开的。从西晋太康时期开始,文学创作过分追求文辞藻饰的形式主义趋向明显地出现了。这种风气到南朝而又有恶性发展,特别是齐梁以后,,更由唯美主义发展为庸俗的色情文学,写下了文学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怎样对待这种文学发展趋势,就是《文心雕龙》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也就是产生《文心雕龙》的具体原因。
个人背景
刘勰出身于寒门庶族家庭,虽然他一向喜爱读书,但在注重门第的南朝,他的才华很难得到施展,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南齐永明二年,刘勰进入了钟山定林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寺中高僧僧祐的指导下,他对佛法有了更精到的见解,而在整理寺院典籍时,刘勰阅读了寺院所藏各类文献。《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据书中《时序》篇皇齐驭宝诸语,及《梁书·刘勰传》所载刘勰负此书干求于沈约车前而约时贵盛等推考,,当在南齐和帝时。刘勰撰此书的动机,一是受到君子处世,树德立言的传统人生哲学的激励;二是不满于当时文坛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而有意纠偏;三是有感于近代之论文者多,但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故弥纶群言,撰著此书。书取文心雕龙为名,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雕龙则典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雕龙奭之称,原指齐人驺奭善采驺衍谈天之术而成文,,如雕镂龙纹一般精致,刘勰取以状饰文心,盖指此书的主旨在如雕镂龙纹那样精致地揭示作文所需的细微用心。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