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一、 称谓及提称语
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谓之后一般附有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
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万福金安,是祝颂请安之词。
对父母,曾国藩也是毕恭毕敬,称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等。膝下一词,是子女对父母的提称语,意为常依于父母膝旁,既表敬重,又示眷恋。
对叔父,曾国藩虽然不必跪禀,也是恭敬有加,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国藩谨禀叔父母大人礼安、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侍下、座下,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
对弟弟,曾国藩则比较亲切随意,称四位老弟足下、诸位贤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澄侯四弟左右、澄、温、季三位侍右等,以左右、足下较为常用。左右者,助也。 足下,原用以称君主,后多用于同辈之间相称的敬词。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澄、温、季,分别是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葆的字的简称。称字不称名,也表示尊敬。
对妻子,曾国藩称欧阳夫人左右,也是表示尊敬。
对儿子,曾国藩则口气大变,称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一律用字谕。谕者,告晓、告示也。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完全是发号施令的口气。
对侄子,曾国藩则口气比较温和,称字寄纪瑞侄左右,不再称谕,而是称寄,显得较为客气;特别是以左右相称,等于是把侄子的地位提升了,含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二、启辞
启辞是书信的开场白。或略作寒暄,或提示写信原委,如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捧读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获悉一是之类。对于启辞套语,曾国藩并不拘泥,而是各有不同。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某月某日接手谕,接读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等。有时省略此类客套。
对弟弟,曾国藩则很少有此类客套,大都直奔主题。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接来禀、接尔禀、接尔安禀等,是居高临下的口气。有时也省略客套。
三、正文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
对祖父母,曾国藩首先是报平安,如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男女四人皆好、孙以下阖家皆平安等。其次是询问家中事情。再次是汇报同乡好友事情。最后是汇报自己的事情。
对父母,与对祖父母略同,只是家务事汇报得更为具体详细一些。
对叔父,与对祖父母、父母略同,只是多了几分客气。
对弟弟,曾国藩则完全不同了,主要是研究为人处事方法,探讨读书学问之道,交流心得体会,有时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
对儿子,曾国藩又不一样了,不是探讨,而是说教,教给人生经验,教给学习方法。有时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有时深入细致地分析诗歌技巧,如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等;有时现身说法地指导书法艺术,如临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时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诫。总之体现了一个教字。曾国藩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所以经常在书信中询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
四、结语
结语有收束书信全文的意思。与启辞相仿,也有一系列套语。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敬禀一二、 余容后禀、肃此、谨此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书不一一、书不详尽、诸不详尽,统俟续布、余不一一,容俟续具、不一一等。有时省略套语。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此谕、此嘱、特嘱、此示、至嘱等。很多时候省略套语。
五、祝辞
祝辞是书信结尾的祝愿或勉慰的短语。
对祖父母,曾国藩常用跪叩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即禀祖父祖母大人万福金安、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父母,曾国藩常用跪禀万福金安、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即候近祺、顺问近好等。多数时候省略。
对妻子,曾国藩常用此问近好、顺问近好等。
对儿子,曾国藩有时用尔曹当勉之、两儿均宜勉之,多数时候省略。
六、署名
署名是写信人在书信结尾的自称。
对祖父母,曾国藩署名孙谨禀、孙跪禀等。显得十分恭敬,十分规矩。
对父母,曾国藩署名 男跪禀、男谨禀、男谨呈、余容另禀等。用得最多的是男谨禀。与对祖父母相比,也是十分恭敬,十分规矩,只是把孙换成男。
对叔父,曾国藩署名侄谨禀、侄谨启等。与对父母相比,省去了跪禀,把男换成侄。
对弟弟,曾国藩署名兄国藩手具、兄国藩手草、国藩草。很多时候则什么也不署,戛然而止。
对妻子和儿子,曾国藩则不署名。
以上是从《曾国藩家书》的书信格式来进行赏析,下面再从其书信内容进行解析。
《曾国藩家书-修身之道》中,许多书信都涉及到养身益寿之道。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遵循父亲保身之则——节劳、节欲、节饮食的基础上,他还常常提醒家人以保身为重,如弟此时无论如何懊怫,如何穷窘,总以保养身体为第一着。,惟望兄弟各善调摄,异日相见,尚各康强为幸。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这就是被后来人推崇为官场楷模的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件中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包括了待人谦虚、修德立业和戒骄求进等方面的品德。这充分体现了中兴第一名臣对品德二字的重视,并以身作则。
在清廉为官方面,曾家在鼎盛之际,为了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别人来刮平,让自己与各位弟弟刮平。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戒: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曾国藩廉政为民的拳拳之心。为政要勤劳,为国为民做事要勤奋努力工作。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从这几句书信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窥见曾国藩勤劳为国之心及勤劳为民的谆谆教诲。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名家点评
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曾国藩的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曾国藩、曾国荃的治军为政,与刘伯承、薄一波的治军为政,当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类方式方法也就是战略策略,则古今前后尽可相通。故刘伯承觉得可以借鉴,薄一波认为不无道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家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