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心隐
二仪之大,可以章程(廿九年为程限也)测也,三纲之动,可以表里度也。雷霆之声,可以钟鼓传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故其象可观,不能匿其影;有形可见,不能隐其迹;有声可闻,不能藏其响;有色可察,不能灭其情。夫天地阴阳之难明,犹可以术数揆而耳目可知。至於人也,心居於内,情伏于里,非可以算数测也。凡人之心,险於山川,难于知天。天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不可而知之也。故心有刚而色柔,容强而质弱,貌愿而行慢,性懁而事缓,假饰於外,以明其情。喜不必爱,怒不必憎,笑不必乐,泣不必哀,其藏情隐行,未易测也。日在天之外,而心在人之内,物亦照焉。照之於外,不可而伪内者也,而伪犹生焉;心在人之内,而智又在其内,神亦照焉,外之於内,无所取徵也。而欲求其情,不亦难乎!不洁在面,人皆耻之;不洁在心,人不肯愧。以面露外而心伏内,故善饰其情,潜奸隐智,终身不可得而见也。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同时,孔子门人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独知圣人之德也夫!门人去仲尼而皈少正卯,盖不知仲尼之圣,亦不知少正卯之佞。子贡曰:“少正卯,鲁之丈人也,夫子为政何以先之?”子曰:“赐也还,非尔所及也!”夫少正卯心逆而险,行辟而圣,言伪而辩,词鄙而博,顺非而泽。有此五伪,而乱圣人。以子贡之明,见不能见。知人之难也,以是观之:佞与贤相类,诈与信相似,辨与智相乱。愚直相像,若荠苨之乱人参,蛇床之似縻芜也。
俗之常情,莫不自贵而鄙物,重己而轻人。观其意也,非苟欲以愚胜贤,以短加长,由于人心难知,非可以准衡乎!未能虚己相推,故有以轻抑重,以短凌长,是以嫫母闚井,自谓媚胜西施;齐桓矜德,自称贤於尧舜。若子贡始事孔子,一年自谓胜之,二年以为同德,三年方知不及。以子贡之才,犹不识圣人之德,望风相崇,奚况世人而能推己耶?是以真伪绮错,贤愚杂揉,自非明哲,莫能辩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谷梁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