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利害
利害者,得失之本也,得失者,成败之源也。故就利而避害,爱得而憎失,物之恒情也。人皆知就利而避害,莫知缘害而见利,皆识爱得而憎失,莫识由失以至得。有知利之为害,害之为利,得之成失,失之成得,则可与谈利害而语得失矣。
夫内热者之饮毒药,非不害也;疽痤用砭石,非不痛也;然而为之者,以小痛来而大痛灭,则细害至巨害除也。饥而倍食,渴而大饮,热而投水,寒而入火,虽暂怡性,必为后患。菖蒲去蚤虱,而来蛐蜒;矾石止齿龋之痛,而朽牙根,躁痛虽弭,必至生害,此取小利而忘大利,唯去轻害而负重害也。
瘕疾填胸,而不敢铍,虿黾螫跗,而不敢斫,非好疾而爱毒,以破斫之患甚于疾螫也。鸩酒盈卮,渴者弗引,非不渴也,饮之立死。销金在炉,盗者弗掬,非不欲也,掬而灼烂。虓虎在前,地有隋珠,虽贪如盗跖,则手不暇拾,悬彀向心,路有西施,虽淫如景阳,则目不暇视。非不爱宝而悦色,然而不顾者,利缓而害急也。
昔齐有货美锦于市,盗于众中而窃之。吏执而问曰:“汝何盗锦于众中?”对曰:“吾但见锦,不见有人,故取之耳。”若斯人者,眩于利,而忘于害。黄口以贪饵而忘害,故擒于罗者;异鹊以见利而忘身,且怵于庄周。
是以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以是观之:利害之道,去就之理,亦以明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