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剪劣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宫阙成仇
剪劣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宫阙成仇
话说六浑当日脱身而行,料洛周必不干休,定有追兵到来,谓众人曰:“若追兵到来,既要厮杀,又要照顾家眷,势难两顾。不如孙、蔡两兄保着车仗人口先走,我与士真、子茂在此杀退追兵,随即赶上。”尉景道:“此计甚妥。”于是家眷先行,三人勒马以待。时近更余,果见后面火把齐明,喊声大振。贺拔文兴追至,大叫:“六浑休走,我主待你不薄,奈何背主而逃?此非好男子所为。”六浑答道:“你是贺拔文兴,正要与你说明。我们住在牛豆山,原无意相从。你说洛周慷慨英雄,真心待人,故俯首相从。原来是一无知小子,妒贤嫉能。我等相随一载,虽无大功,亦无大罪,奈何设宴山中,图害我等性命?汝速回去,将吾言回复洛周,并非吾等不别而行也。”
文兴无言回答。又见三人挺槍相待,自料敌他不过,只得收转人马回去。
六浑出得上谷岭,天已大明。后面又有喊声,疑追兵复至,谓众人曰:“洛周兵力精强,我们寡不敌众,急急向前,不可回马与战。”昭君与端娥、端爱、高澄乘一牛车。澄方六岁,数堕车下。欢怒其羁迟,欲弯弓射之。昭君大惊,高叫段荣曰:“段将军速救我儿!”段荣飞身下马,抱起高澄,归于马上,加鞭急走。行了一日,天色又晚,荒野中并无宿店,投一野寺权住。
时天气初寒,风雨暴至。众人皆仓皇就路,衣衫单薄,不免饥寒。昭君亲燃马矢,作饼与六浑充饥。次日起行,六浑欲南奔葛荣。将近瀛州,闻葛荣强暴甚于洛周,谓众人曰:“一误岂容再误。”尉景曰:“前路茫茫,今将曷归?”段荣曰:“吾闻北秀容尔朱天宝兵力强盛,大招贤士,若往投之,断无不纳。”六浑曰:“吾从洛周一年,今往投之,倘以反贼视我,加我以罪,我将何逃?”蔡俊曰:“有刘贵、司马子如数人在彼,必能为我先容,可无忧也。”于是六浑与五人同入并州,先借旅寓安顿家小,然后段荣去寻刘贵。
却说贵在秀容最为荣所信任,一日从城外归来,忽见一人在马上呼曰:“刘君别来无恙?”视之,乃段子茂也。即忙下马相见,问道:“子茂何来?阔别二年,常怀想念。未识六浑及众友近况若何?”子茂道:“六浑、尉景等俱在此了,专望兄去相叙。”因把前事细诉一遍。刘贵大喜,遂并马入城来见六浑。六浑见了刘贵,握手相慰,便将来投尔朱之故细细说了,要他引进。刘贵道:“尔朱慕名久矣。今日一见,必获重用,无忧不得志也。”司马子如、厍狄干、贾显智、侯景、窦泰闻得六浑到了,陆续来望,相见皆大喜。刘贵道:“诸君在此叙旧,我先见讨虏,诉知六浑来意,明日便好进见。”
众皆称善。刘贵起身,忙到府门。值荣在城外桃林寨着兵,便往桃林寨求见。
荣召入,贵在帐前拜贺曰:“主公大业将成,又有高贤来助了。”荣问:“何人?”答道:“高贺六浑并有亲友数人同来相投。”荣闻六浑至,大喜问:“在何处?”答道:“在旅店中,明日来参。”荣曰:“我慕其人久矣,速来一会。”便令小校备马,同刘贵去接。六浑不敢迟延,忙来进谒。荣令别将迎之入帐,六浑见荣再拜,荣欠身请起,赐坐帐下。荣初闻刘贵之言,以六浑为人中之杰,气象异常。今见其精神憔悴,形容枯槁,殊失所望。问劳数句,不甚深言,欢即辞退。刘贵暗忖道:“天宝平日闻名起慕,今日相见何反淡然?”因留六浑到家,排酒洗尘。忽报讨虏有命,六浑有甚亲友,皆令明日来见。贵应诺。是夜,六浑宿于刘贵家,贵私语六浑曰:“君才能盖世,奈与洛周同反,今唯在此立功,以盖前愆,勿生退志。”六浑以为然。
次日,贵出全付衣服与六浑更换。令人请尉景、段荣、蔡儁、孙腾同至家中,齐入帅府。荣皆礼待,署为将军。六浑虽在军中,未获重用。
一日,上帐参谒,荣往厩中看马,诸将随侍。见一马甚猛,四面皆以铁栏围之。六浑曰:“此马何故防卫甚严?”荣曰:“此马号为毒龙,莫能御他。往往蹄啮伤人,人不敢近。”欢细视之曰:“良马也。胸项间有旋毛一丛,故此作孽。若剪而去之,必足为明公用也。”荣曰:“吾数使人剪之,毛不能去,反为所害。故弃而置之,锁缚厩中。”六浑曰:“欢请为明公剪之。”荣曰:“奈何以一马而杀壮士。”欢固请。荣许之,就把胡 床 坐下,诸将两旁侍立。命六浑往厩中牵马。毒龙一见栏开,双蹄并起,挣断铁索,奔出厩外,腾踔跳跃,势甚猛烈。六浑当前拦住,喝道:“你虽畜类,亦有性灵。既受豢养,自当任人驾驭,何得蹄啮杀人?我为你改恶为良,异日立功边上,方显尔能。”毒龙听了,顿时收威敛迹,伏地低头。六浑贴近马身,不加羁绊,剪去旋毛。众人皆为危惧,六浑神色自若,以旋毛献上。荣大喜道:“果然名不虚传,毒龙杀人多矣,卿乃独能制之。”欢曰:“御恶人亦犹是矣。”荣奇其言,便道:“此马即以赐卿,卿为我试之。”六浑腾身上马,那马放开四足,风驰电掣,团 团 走了几遍。六浑见有旗杆木竖在百步外,忙取随身弓箭,连发三矢皆中木上。众皆喝采。荣亦大喜,起身归帐,屏去左右,独留六浑,赐坐帐下,以时事访之。六浑告荣曰:“闻公有马十二谷,皆以色别为群,不知明公蓄此何用。”荣曰:“试言汝意若何?”欢曰:“今天子暗弱,太后婬乱,嬖孽专权,宵小乱政,朝纲不振极矣。以明公之雄武,乘时奋发,讨郑俨、徐纥之罪,以清君侧,天下孰不俯首畏服,惟命是听?如是则大功立致,霸业可成。此贺六浑志也。明公岂有意乎?”荣曰:“卿言正合我意。”两下情投意合,倾心吐胆,谈至更深,六浑始退。次日,尔朱荣移兵屯于晋陽,诸将皆从。六浑家眷住上党 坊内,尉、段、蔡三家皆就傍居住。六浑从军晋陽。
当是时,洛周侵掠蓟南,势益猖獗;念生夺了岐州,官兵累败;葛荣据了信都,都督裴衍被杀。其后杜粲杀了莫折念生,占了秦州;葛荣并了洛周之众,兵势益大,横行河北。萧宝寅出师累年,靡费不资,屡次丧败,惧朝廷见责,内不自安,定计欲反。行台郎中苏湛哭而止之曰:“王本以穷鸟投入,朝廷假王羽翼,荣宠 至此。属国步多艰之日,不竭忠报德,乃欲乘人间隙,遽行守关问鼎之事。魏国虽衰,天命未改。且王之恩义未洽于民,但见其败,未见其成,王若行此,我恐荆棘必生于斋阁也。”宝寅不纳,遂反,自称齐帝,改元隆绪。正平薛凤贤、薛修义亦聚众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寅。远近大震。尔朱荣谋于欢曰:“关西皆反,我欲发兵讨贼,何者最先?”欢曰:“平外贼易,除内贼难。公但养精蓄锐,先除朝内之贼,则外贼可指挥而定也。”荣以为是。于是日伺朝廷之隙,按兵以待。
再说孝明帝即位十二载,年已十八,朝政一无所预。太后私幸郑俨诸人,虑帝年长知其所为不谨,于宫中多树耳目,务为壅蔽。凡帝亲爱者,恐其传言泄漏,百计去之。时有密多道人善能胡 语,帝宠 之。又有鸿胪少卿谷会治、通直散骑谷士恢,皆帝所宠 信,朝夕侍于禁中。太后忌之。孝昌二年二月,帝奉太后宴于御园。谷士恢侍侧,太后曰:“谷卿聪明多才,必知吏事,令为晋州刺史何如?”士恢心怀帝宠 ,不愿出外,良久不答。太后再言之,帝曰:“士恢年少,难当方面之任,母后勿遣。”次日,太后坐便殿,召士恢曰:“我命卿为晋州刺史,如何违我?”士恢曰:“容臣入别至尊。”太后不许,士恢再四恳告。郑俨在旁奏曰:“此等小臣敢违陛下之旨,不斩之无以警后。”太后即命斩之。帝在宫中不知士恢已死,命内侍召之。内侍回奏云:“士恢已被太后斩讫。”帝失色,惊问:“士恢何罪?”内侍言:“太后欲以为晋州刺史,士恢不从,中书郑俨奏斩之。”帝怒,称疾不出。太后使宫女来问,帝不答。太后亲至显陽殿,问帝何疾。帝曰:“我怒谷士恢,受朕深恩,今往晋州,不来一辞。我欲封剑斩之,取其首级来视!”太后闻帝言,已知左右奏知,谓帝曰:“谷士恢一介小臣,敢违我命,抗言犯上,吾故斩之。实未至晋州也。”帝曰:“士恢死乎?”太后曰:“然。”帝曰:“得见其首乎?”太后命左右取首进之,帝见首痛哭流涕曰:“此郑俨杀汝耳,吾当报之。”太后大惊曰:“帝误矣,我自杀之,于俨何涉?帝为万乘主,岂少此等人入侍左右而为此感伤?”帝恐伤太后之意,命以厚礼葬之。俨知帝怒及己,又奏太后道:“士恢虽死,密多道人、谷会治尚在帝侧。
二人仇我更深,必除之为妥。”太后曰:“易耳。”命俨暗招刺客,杀密多于城南大巷。帝怒,严旨搜捉贼人,限在必得,已心疑太后所为。未几,又报谷绍达被太后赐死。帝怒甚,忿忿走入紫华宫,谓卢妃曰:“朕以太后之故,郑俨、徐纥内宫不禁往来。今朕所宠 信者,太后必欲置之死地,未识何意。”卢妃奏曰:“陛下深居九重,朝权皆归国母,陛下所宠 焉能得保性命?”
帝曰:“吾杀徐、郑以报之何如?”妃曰:“徐、郑朝夕在宫,太后所宠 ,陛下焉得杀之?”帝曰:“太后与郑有私乎?”妃曰:“妾不敢说,愿陛下留心察之。且陛下还宜加意自防,勿为奸人所算。”帝闻之,益闷闷不乐。
是夜,宿紫华宫中。次日傍晚,帝密敕北宫宦侍,夜来不许锁断嘉福殿门。一更后,随了数个宫人,行至嘉福殿后驎和阁下,闻阁上有笑语声,帝问:“何人在阁?”宫人悄悄奏道:“太后与尚书郑俨宿于阁上。”帝知太后不谨是实,长叹一声,忙即回步退出。明日,宫人奏知太后,言帝昨宵至此,太后之事俱已知之,长叹而去。太后大惊曰:“谁为是儿言之,私来窥我?”
郑俨失色,跪于太后前曰:“事露,帝不能奈何陛下,臣今死矣。”太后曰:“毋恐,有我在,断不令卿遭诛也。”俨拜谢曰:“若得陛下作主,臣等方敢常侍左右。”因斩司宫者数人,以其失于防守,纵帝得入也。帝闻之益怒。自此母子遂成嫌隙,两宫不相往来。但未识后事如何,且听下回细述。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正史
- 三国志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列子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