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改旧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改旧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且说京兆王元愉反于冀州,起兵三月,邻郡不附。招集乌合之众,屡次丧败。仅据信都一城,将士尽怀离志。忽报朝廷差都督李平领大兵数万来剿,人人丧胆,谁敢迎敌。大兵一到,把四门围住,架起火炮,日夜攻打。李平见他势已穷蹙,便招他投顺,庶可免死。此时元愉内无良将,外无救兵,看看城破在即,追悔无及,只得纳款军门,以凭朝廷处置。李平兵不血刃,遂拔冀州。捷报到京,帝大喜,诏李平班师,解元愉入京。帝聚集朝臣,议元愉之罪。高肇奏道:“逆愉之罪过于元禧,当以禧罪罪之。”帝不忍曰:“朕念先皇爱愉之情,当免其死。”众臣称善。唯肇不悦,退归府中,便遣手下勇士高龙,吩咐道:“汝星夜迎去,一至军中,速将元愉杀死。”嘱李平莫泄,只言怨愤身亡,主上必不见责。高龙领命,飞马而去。行至野王县界,迎着大军,将高肇害王之意,与李平说了。李平曰:“恐非天子之意。”高龙笑道:“彭城尚遭他害,何况元愉。将军违了高公,功劳都付流水矣。”李平从之。高龙入帐见王,王问:“何人?”龙曰:“臣乃高令公府中人也。奉主命,以御酒一瓶,请王自裁。”王泣下道:“我志灭高肇,今为肇杀。将见先帝于地下,必不令高贼善终也。”遂饮药而死,年二十二。李平以病死上闻。帝不省,命以庶人礼葬之。元愉有一子一女:子曰宝炬,后为西魏文帝;女即明月公主。皆绝属籍。瑶姬因为伪后,降敕赐死。左仆射崔光奏其有孕在身,不可加诛,发入冷宫监禁。后胡 后生太子,始赦出。帝以李平有功,升授工部尚书。高肇忌之,乃遣其将帅流言平在冀州盗没王府宝物,诈增首级冒功,多不法事。帝怒,斥平为民。是岁大赦,改元永平元年。
再说胡 充华入宫已及三载,于后在时承幸数次。自高后职掌朝陽,阻绝帝意,妃嫔承恩者绝少。充华之宫帝亦三月不到。一日,宫娥忽报驾临,忙起迎接,见帝便衣小帽,只随内侍二人,悄然而至。帝携充华手曰:“卿为于后所荐,朕忆于后,便即想卿。奈今皇后颇怀嫉妒,绝不似前后宽宏,故今宵私行见卿。卿亦勿泄于后也。”充华拜谢。是夜,宿充华之宫,五更即去。时值八月中秋,嫔妃世妇皆往正宫朝贺。朝罢,众妃先散,充华独后。
时月光皎洁,碧空如洗。充华贪看月色,缓缓而归。行至一所,内有高亭画阁,隐隐闻女子笑声。命宫人入视,出云诸夫人在亭上焚香拜祝。充华走至亭外,潜听其语。皆云: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充华上亭与诸妃相见,曰:“贤姊们在此焚香祝天,肯带携小妹一祝否?”众妃笑曰:“此是帝意,命我等拜祝上苍,以广皇嗣。你来得正好,莫负帝意。”充华笑曰:“如此说来,帝意欲得太子也。而贤姊们何以愿生诸王公主乎?”众妃曰:“你尚不知朝廷法度。旧制太子立,必杀其母,以防后日乱政之渐。我等不愿生太子者,实欲自全性命也。”充华曰:“不然,我之祝异于是。”遂跪下祝曰:“愿得生子为太子,身虽死无憾。”众妃皆笑其愚。以后帝每临幸,充华果怀六甲。诸夫人闻之,皆来劝曰:“近闻后亦怀孕。汝何不私去其胎,以待正宫降生太子,然后再图生育未迟。不然子虽生,命难保也。”充华曰:“皇后有德,必生太子。吾近来夜梦不吉,必生女也。诸夫人勿为吾忧。”数月,王后生女,封为建德公主。至永平七月初四日,宫人报充华将产,帝恐宫中有弊,命充华移居宣光殿。是夜,遂生肃宗孝明皇帝,名元诩。生时红光满室,异香透鼻。帝大喜,步入视之曰:“此真后代帝主也。”严斥宫人乳保小心保护,养之别宫。自王后以下嫔妃人等,不得私入看视,即充华亦不许见面。册充华为贵嫔。六宫皆贺,惟有高后不乐。一日,亲至宣光殿,谓胡 妃曰:“汝知太于长成乎?”妃曰:“妾自三日后不复相见,今不知也。”
后曰:“吾欲视之,同汝一往。”妃曰:“帝有命,不敢去。”后见其不去,亦不往。未几,太子年四岁,帝幸胡 妃,宫妃侍宴,帝半酣,谓妃曰:“我将立东宫,汝知之乎?”妃曰:“妾非今日知之,生太子时已知之矣。”帝曰:“朕所以迟立东宫者,为不忍杀汝也。奈势不可缓何,当与汝长别矣。”
妃曰:“太子国之本也。愿陛下速立太子,以固国本。岂可惜妾一人之命,而使储位久虚。”帝见其慷慨无难色,恻然久之,叹曰:“汝既真心为国,我亦何忍杀汝。”妃叩首拜谢。于是遂立元诩为太子,大赦天下,改旧制,赦胡 妃之死。
然魏自彭城枉死,高肇代居太师之职,连岁大旱,民多饿死。肇擅杀囚徒,恣行不顾。帝弟清河王元怿意甚不平。一日,侍宴帝前,清河谓肇曰:“昔王莽头秃卒倾汉室,今君身曲恐终成乱阶。”肇不答,群臣皆愕。帝亦不以为意。其时有梁国降将李苗奏帝道:“西蜀一方,梁无兵将守把,乘虚可取。”帝大喜,因与高肇定取蜀之计。发兵二万,以高肇为征蜀大元帅,统领诸将而去。那知高肇领兵去后,帝忽不豫,病未数月,崩于式乾殿,年三十三岁。遗诏立太子,高陽、清河二王,太师高肇辅政,乃延昌四年正月初六日也。时高肇未归,国事皆决于二王。商议扶立新君,中尉王显欲请娘娘懿旨,方召太子,左仆射崔光进步言曰:“天子崩,太子立,国之制也,何待皇后主张?”二王以为然,遂同崔光亲到东宫,叫内侍侯纲传言宿卫,请太子起驾,到式乾殿临丧。二王欲待天明召集文武,然后即位。崔光曰:“不可。天子年幼,宜即正位以安众心,不须待天明也。”二王从之,乃引太子登显陽殿。崔光摄太尉而进冠袍,侍中元昭跪上玺绶,奉太子升御座即帝位。谥帝曰宣武,尊高后为太后。诸王及大小臣寮皆北面称贺。山呼已毕,天子离下龙亭,换了孝服,至灵所举哀。诸臣陪哭。五更钟响,满朝文武齐到,知天子已崩,新君登位,皆先朝拜新君,后行丧礼。是日,后及嫔妃皆来赴哀,新帝就于丧所,拜见太后。后见新君已立,暗想:“彼尚未识所生,不如杀却胡 妃,日后自然以吾为母。”便遣内侍刘腾,授以快刀一把,曰:“汝到宣光殿将胡 妃诛死,回有重赏。”刘腾领旨,飞奔宣光殿来。胡 后赴哀才回,忽见中宫内侍刘腾手执利刃,来至宫中曰:“娘娘有旨,先帝殉葬无人,欲取夫人之命。”胡 妃大惊曰:“你来杀我,不过为高后出力,独不思天子是我所生。你杀天子之母,日后君王知道,只怕你灭门不久。”刘腾听了,默然半晌,忙跪下道:“此实奉主差遣,非干小臣之事。但小臣去了,娘娘别遣人来,夫人祸终不免,奈何?”胡 妃道:“你能救我无事,后必重赏。”刘腾道:“夫人且紧闭宫门,休轻出入,待小臣且去商之。”遂寻着内使侯纲,说知其故。纲曰:“吾与汝去见领军于忠,可以救之。”遂往见于忠,告之以故。忠曰:“皇后势倾宫掖,当与崔太傅计之。”往见崔光,言高后欲杀胡 后,将何以救。光曰:“宫中不可居,领军可领禁军三十骑,入宣光殿,护送东宫,则后不能害矣。”于忠如其计,妃遂避入东宫。刘腾回禀高后,只言寻觅不见。高后道:“彼岂预知奴意而先躲避耶?且俟太师回朝再商便了。”
话说二王奉遗诏辅政,恐怕高肇回朝仍复当国,则权势不敌,必被其害,不若先去之,乃假皇后手敕:“天子幼冲,门下万几之事,悉听二王处分。”
因问光去肇之策。崔光曰:“召他回来,削去兵权,勒归私第可矣。”乃以哀诏付肇,命即班师,肇至绵竹,蜀地已下数十城。忽接诏旨,知天子已崩,太子即位,大惊,恸哭良久。留偏将守绵竹,班师回朝。二王闻肇将至,欲就杀之,乃伏武士邢豹等二十余人于大行殿东序,摩利刃以待。肇至中城,高平公主使人迎之。肇曰:“吾未赴哀。”尚不回府,改服麻衣,至梓宫前伏地举哀。哀毕起身,忽见内侍数人云:“二王有请。”遂引入中常寺省。
肇失惊道:“我何至此?”邢豹道:“此彭城王死处也。彭城王在地下等太师对证,请从此死。”肇曰:“汝小人何敢杀我。”邢豹喝令武士动手,遂将二丈白绫套肇颈上,立时绞死,回报二王。二王道:“今再泄彭城之怨矣。”
以小车一乘,命豹载归其尸。高平公主见之大哭,谓邢豹曰:“二王杀之何太急?”邢豹曰:“当日杀彭城亦太急。”公主默然。
是日,高太后闻肇已回,只道赴哀之后必来进谒,至晚不见入宫,便召守门内侍问曰:“太师曾谒梓宫否?”内侍答道:“已谒。”又问:“今何在?”内侍道:“想在朝堂议事未了。”后因自忖道:“帝虽晏驾,大权仍归肇手,诸王断不敢有异议。等他进见时,设一良图,扶我临朝,便可任所欲为,不怕胡 妃异日夺吾权去。”高后正在妄想,秉烛以待肇至。那知起更以后杳不见到,坐在宫中等得不耐烦,吩咐内侍道:“快到朝堂,宣召太师进宫相见。”内侍去不多时,慌急奔回,告后曰:“娘娘不好了!太师谒过梓宫,已入中常寺省赐死矣。”后曰:“谁杀之?”曰:“诸王杀之。”后惊骇欲绝,大怒曰:“我为帝母,宫中惟我独尊。肇即有罪,亦应禀命行诛。乃先帝骨肉未寒,诸王擅杀大臣,目中宁复有我耶?必到梓宫前哭诉先帝,究问诸王肇有何罪,而竟置之死地,看他有何理说。”忙即带了宫女数人,也不及乘辇,愤愤走出宫来。斯时内侍刘腾正在宫外,见高后欲到前殿,向前跪下道:“娘娘且请回宫,听奴婢一言。”后于是止步问之。但未识刘腾所言若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封神演义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