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黑獭忍心甘弑主 道元决志不同邦
黑獭忍心甘弑主 道元决志不同邦
话说孝武自平原去后,至夜不见回宫,正欲遣使去召,忽内侍报道:“公主已经身故,现在载尸还宫。”帝大惊失色,曰:“尸何在?”内侍曰:“已入寝宫。”帝急入,走向尸旁一看,果见玉貌如生,香魂已断,放声大哭,慌问随去内侍:“公主因何而死?”内侍备述丞相、诸王相逼之状,以致命绝。帝闻之怒气填胸,曰:“此皆南陽欺朕,骗去逼死,誓必杀之。”次日视朝,文武皆集。帝见南陽,拍案大骂道:“你诈病欺君,杀死亲妹,不忠不仁,留你何用!”喝令收禁南牢治罪,值殿武士便把南陽拿下。宇文泰出班奏道:“陛下莫罪南陽,此皆臣之过也。平原秽乱宫闱,大干法纪。若不除之,有累帝德不浅。”帝曰:“即欲治罪,何不奏闻?”泰曰:“臣等知平原越分承恩,陛下必不能割爱全义,故擅行处死,以绝陛下之意。专命之罪,乞陛下鉴之。”帝默然,拂袖而起,乘辇退朝。泰即传谕南牢,放出南陽,任职如故。盖斯时政在宇文,在廷文武宁违帝旨,不敢逆泰,虽帝亦无如之何。回到宫中,唯有切齿含怒。或弯弓射空,或拔剑砍柱,正所谓鸟啼花落,触处伤心。泰知帝怒不解,密置腹心于宫中,察帝动静,纤悉必报。
一夜 ,帝见月光如水,追念平原,惨然下泪。因自吟曰:
明月依然在,佳人难再求。香魂游浅土,玉骨葬荒丘。
把剑仇难复,吞声怨未休。
枉为天子贵,一妇不能留。便有人抄他诗句,报知宇文泰。泰大惧,暗想:“我不害他,他必害我,岂可复奉为帝。”密与心腹商议废立之计。侍中于谨曰:“高欢负逐君之丑,天下非之。今若复行废立,恐丞相犯弑主之名,奈何?”泰曰:“今祸难方兴,争战未已。欲御外患,必除内忧。吾以赤心奉之,彼反以我为仇。异日疆场有事,变从中起,则大事去矣。不若除此无道,另立贤明,庶国家长久之计。”谨曰:“帝心诚不可保,但既奉之,而又害之,恐为欢所笑耳。”
泰曰:“笑者小事,今骑虎之势,正不得不尔。”因定计于长安城东,请帝游猎,暗行弑逆。泰遂入朝奏帝,帝许之。
适有天文官启帝云:“臣夜观乾象,帝星不明。又客星侵帝座,黑气直入紫微垣,主陛下明日有不测之忧,慎勿出宫。”帝惊曰:“丞相请朕出猎,奈何天象有此变异?”因降旨于泰曰:“朕躬偶抱微疾,不能行幸。”泰复请曰:“圣躬不安,乞明日君臣共宴于华林园,以遣帝怀。”帝许之。次日,泰于华林园摆设华筵,会集百官,恭迎帝驾临御,提炉引导,曲尽臣礼。筵前管弦齐奏,歌舞喧阗,山珍海味,无不毕陈。百官轮流上酒,帝不觉沉醉。
泰又跪献金卮,俯伏上寿。帝又饮之。宴罢,帝起回宫,文武皆退,乃召天文官问曰:“今日已过,保无事否?”天文官奏曰:“须过亥时,圣躬万福。”
帝命之退,遂就寝。至半夜,腹痛如裂,知中毒,大呼曰:“斛斯椿误我!斛斯椿误我!”不数声,遂崩。时正亥刻,年二十五岁。宫官忙报知宇文泰。泰尚未寝,即带腹心左右,先自入朝,问内侍曰:“帝临崩有何言?”内侍曰:“帝呼斛斯椿误我数声而绝。”泰于是约束御林军士,把守各处宫门,然后传召百官。天将明,百官皆至,闻帝崩,皆惊愕失色。然权归宇文,无一人敢出声者。泰命殓帝尸,俟新天子立始行丧礼。后人有诗悼之曰:
一失江 山不自持,避汤就火亦奚为。
不堪洛下沧桑变,又见长安似弈棋。
泰命群臣议所当立,众举帝兄之子广平王元赞,年虽幼,以序以贤,允协人望。泰疑未定。时独坐室中,侍中濮陽王元顺来见,泰迎入室中,问:“王何言?”顺垂泪曰:“下官为立君之事而来。”泰曰:“王意中谁可者?”顺泣曰:“高欢逼逐先帝,立幼主以专权。明公宜反其所为。广平幼冲,不足为帝。愿公立长君以安社稷。”泰曰:“王言是也。吾欲奉太宰南陽宝炬为帝,王意以为可否?”顺曰:“南陽素有仁义之风。奉以为帝,天人允服,足见公之赤心为国也。”泰即传谕百官,众皆悦服。乃备法驾,具冠冕,率文武耆老,皆至王府劝进。南陽辞不敢当,众皆伏地嵩呼。三让三请,王乃登车,即位于城西坛上,临大殿受朝。改元大统,颁诏大赦,追赠父京兆王为文景皇帝,母杨氏为文景皇后,立妃乙弗氏为皇后,长子元钦为太子。进丞相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王。泰固辞王爵,乃封安定公。以尚书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赞为司徒。文武名官皆进爵有差。殡孝武于草堂佛寺,丧礼俱简。谏议大夫宋珠悲哀特甚,数日水浆不入口,呕血数升。泰以名儒,不之罪也。
其时有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本怀朔人,初与侯莫陈悦连兵相应,后悦为泰所杀,道元据州不从。泰攻之不能下,遂与连和,命守渭州。及孝武西迁,魏分为二,道元之母与兄皆在山东邺城,不能接归。又少在怀朔,与欢亲善,故家室在东,欢亦常抚恤之。道元每切思亲之念,特以孝武旧君,不忍背负,留关西不返。一旦,新君诏至,知孝武已崩,深为骇异。遣使长安,访得帝崩之由:因与泰不合,遂为所害。大怒,告众将曰:“吾所以弃家离母而留此者,以欢犯逐君之罪,泰有奉主之功故耳。今泰擅行弑逆,其恶更甚于欢,岂可与之同事。吾今引兵车行,诸将愿去者随吾以去,不愿去者请归长安,吾不禁也。”众将皆曰:“公不欲与逆臣为伍,某等亦生死从公。”
要晓得可朱浑道元是关西虎将,素号万人敌。又抚下以恩,与同甘苦,能令士卒致死,用兵如神,泰亦畏之。故欲东行,士无异志。道元又曰:“吾有书先达晋陽,谁堪使者?”阶下走上一将,年方二十,凛凛身材,骁勇无比,便道:“小弟愿往。”乃道元之弟天元也。道元大喜道:“弟既肯行,便领书去。但路上须要小心,不可有失。”天元领了兄命,带了家将十余人,飞马而去。行至乌兰关,关将不肯放行。盖其时灵州不服,泰遣李弼、赵贵二将正欲往征,关口谨防奸细出入,如无泰命,不许放出一人一骑。天元候至更深,便于关前四处暗暗放起火来。风烈火猛,沿烧甚炽。关上望见火势,开关救火。天元引十数骑,从闹中夺路而走。把关军士拦挡,天元连杀数十人,逃出关口,径往灵州飞奔而去。不一日到了灵州,备说投东之故。曹泥大喜,便差人护送前往。
再说把关将当夜擒得天元从者一人,审出情由,飞报长安。泰大惊,谓诸将曰:“可朱浑道元勇冠三军,若令东去,关西又生一劲敌矣。必乘其未去,擒之以归,方免后忧。诸将中谁可往者?”众举侯莫陈崇可使。盖崇勇而善战,所向无敌,曾单骑擒丑奴于阵上,是泰麾下第一员健将,故众举之。
泰遂授以精骑五千,往渭州截其去路。泰又思陈崇虽勇,恐不足以制之。又传谕李弼、赵贵大军勿往灵州,且于乌兰关截杀道元之军,勿使走脱。且说陈崇兵至渭州,道元因急欲往东,已离渭州进发,闻有兵来,道元谓诸将道:“且住,吾当先破其军而去。”因回军以待。陈崇追及,大声喝道:“可朱浑道元,朝廷待你不薄,何故去投外邦?今日天兵已到,快快下马受缚,免汝一死。”道元出马道:“你是侯莫陈崇?堂堂汉子,何乃为逆臣效力?”陈崇喝道:“你乃反贼,谁是逆臣?”道元道:“吾为永熙之故,受其爵命。今永熙何在?你不念旧君之冤,忝颜事仇,是亦逆贼。还要摇唇鼓舌,宁不愧死。”陈崇听了,怒气直冲,把槍直刺过来。道元便与交 锋。
战有数十合,不分胜负。道元架住槍道:“我去了,谁耐烦与你战斗。”回马便走。陈崇只认他力怯,乘势赶上。那知道元暗藏飞锤在手,乘他追下,喝声道:“着!”一锤打去,正中陈崇前心,翻身落马,军士急忙救起,已经鲜血直喷,不省人事。副将见主帅身危,只得收兵。道元赶上,喝道:“你们听者,归语宇文泰,今暂且饶地,少不得有一日杀到长安,正他弑君之罪。”
说罢,全军起行,谁敢拦阻。一日到了乌兰关,李弼、赵贵奉了宇文泰之命,早已引兵把住。遂驱兵大战,怎当得道元将勇兵强,人人致死,弼与贵不能抵敌,让他破关而出。道元行至灵州,曹泥接见,大喜。停军一日,便即进发,一路无话。将近云州地面,军士乏粮,众心未免慌乱。只见一枝人马,旌旗耀日,扎在云州界上。问之,乃并州大将贺拔仁军也,众心始安。盖自天元到北,高王知道元来附,不胜大喜。一面命天元亲往山东迎母,一面便命贺拔仁引兵二千,赍送资粮来接。探得道元将到,故停军在此。道元便与贺拔仁相见。仁曰:“大王知将军远来,资粮必竭,故先运军粮在此迎候。”
道元道:“高王真神人也。”两军合队而行,到了并州。王已遣人来接,道元入见。王握手相慰曰:“喜故人远临如获天赐,屈卿来此,勿忧不得志也。”道元拜谢。即日封为车骑大将军。
先是孝武弃世,东魏尚未晓得,自道元书来,方知帝崩。王乃遣使至邺,奏请旧君之丧若何服制。帝令群臣议之。有太学博士潘崇和奏曰:“君遇臣不以礼则无服。是以商汤之民不哭桀,周武之民不服纣,礼宜无服。”有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并奏曰:“高王及众臣可以无服。独高后与永熙离绝未彰,断无妻不服夫之理。宜在宫中设位举哀,改服守孝。”帝是之。于是臣寮皆不服丧,高后独行丧礼。一日,高王至东府,意甚不悦。庄后问之。
曰:“孝武崩,娄妃痛女守寡,常鬱鬱.故我亦为之不快。”继而叹曰:“误他夫妻者,斛斯椿一人也。”后曰:“何与斛斯椿事?王逼我失节,至使王女为后不终,他日未必不学我也。”王默然。其后孝武后旋卒,而王次女孝静后卒嫁杨遵彦,果如其言。此是后话,今且慢表。
再说时值端午佳节,王与郑夫人同宴于翠薇亭。王醉,贪其地凉爽,就与夫人共宿亭上。宫人皆秉烛坐于帘外。将近三更,一宫人睡去。梦见空中有车马仪仗冉冉而至。忽有纱灯两对,隐隐前照。一美人身穿紫衣,手执金牌一面,上写:宣召南岳真仙云司夫人郑大车。径入寝室。俄而见紫衣人手挽夫人飘然升云而去,大惊而醒。至晓,王已起身。夫人安卧不动,呼之亦不应。王疑之,忙召宫人来视,昏默如故。王曰:“夫人如此,病乎,睡乎?”
众莫对。宫人因述夜间之梦,王大惊曰:“如此,则夫人之魂仙去矣。”命守视勿动。次日,依然不醒。忙召娄妃来视,妃揭帐视之,红颜如故,抚其四肢,温 软如玉,但口中仅有微息,似续似断。谓王曰:“夫人病势甚急,可召医官视之。”王曰:“医官已召来视过,皆不能识。但云此离魂之症,非药石所能效。为之奈何?”妃曰:“何不出榜招贤?有能医得此症者,许以重赏。或有良医来救,亦未可知。”王从之。那知即有应命而来者,皆不能治。延至七日,夫人依然若死。王日夜忧疑,寝食俱废。一夕偶步廊下,忽闻内侍们窃窃私语曰:“大王要救夫人,何不召问世子?”王喝曰:“汝等在此何言?”内侍跪禀曰:“夫人之魂已归仙室。前夜世子曾经梦见,惧王怒,故不敢告。王若召世子来问,便知其详。”王即命召世子。但未识世子若何言说,果能救得夫人否,且听下卷细说。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