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修旧怨股肱尽丧 矫遗诏社稷忽倾
修旧怨股肱尽丧 矫遗诏社稷忽倾
话说王轨为徐州总管,闻郑译用事,自知必及于祸,私谓所亲曰:“吾在先朝,实申社稷之计,见恶于嗣主。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如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有亏。况荷先帝厚恩,岂可以获罪于后君,竟相背弃?只可于此待死,冀千载之后,知我此心耳。”
轨自是无日不切忧死。
却说帝虽免乐运之诛,婬暴如故。一日,问郑译曰:“我脚上杖痕,谁所为也?”译曰:“事由乌丸轨,以致帝与臣皆受先帝杖责。”宇文孝伯因言轨捋须事。帝大怒曰:“彼岂乐吾为君哉!不杀此奴,无以泄吾恨。”即遣敕使往徐州杀之。元岩不肯署诏,御史大夫颜之仪力谏不听。岩复进谏,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 乌丸轨耶?”岩曰:“臣非党 轨,恐陛下滥诛大臣,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曳之出。使至徐州,轨见敕,神色不动,曰:“早知此事矣。”引颈受刃。远近闻之,知与不知,莫不流涕。岩亦废死于家。初,帝为之太子也,上柱国尉迟运为宫正,数进谏,忤帝意。又与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皆为高祖所亲厚。帝尝疑其党 同毁己,见之色屡不平。及轨死,运惧,谓孝伯曰:“帝旧恨不忘,吾徒终必不免,为之奈何?”孝伯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为臣为子,知欲何之?且委质事人,本徇名义,谏而不入,死焉可逃?足下若为身计,不如远之。”于是运求出,外迁为秦州总管。他日,帝以齐王宪事让孝伯曰:“公知齐王谋反,何以不言?”对曰:“臣不知其反也,但知齐王忠于社稷,为群小所构。臣欲言之,陛下必不用,所以不言。且先帝嘱咐微臣,唯令辅导陛下为尧、舜之主。今谏而不从,实负先帝顾托,以此为罪,是所甘心。”
帝大惭,俯首不答,令且退,俄而下诏赐死。时宇文神举为并州刺史,亦遣使就州杀之。尉迟运至秦州,亦以忧死。
辛巳,帝以位为天子,犹非极贵,遂传位于太子阐,是为静帝。大赦,改元大象。自称天元皇帝,欲贵同于天也。杨后称天元皇后,妃朱氏为天皇后,元氏为天右皇后,陈氏为天左皇后。杨名丽华,朱名满月,元名乐尚,陈名月仪。至是并称皇太后。所居称天台,制曰天制,敕曰天敕,冕二十四旒,车服旗鼓,皆倍前王之数。置纳言、御正等官,皆列天台。国之仪典,率情改更。务自尊大,无所顾忌。每对臣下,自称为天。用樽彝圭瓒以饮食,令群臣朝天台者,致斋三日,清身一日,然后进见。既自比于上帝,不欲臣下同己。常自带绶,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冠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不许人有天高上大之称。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妆。每召群臣论议,唯欲兴造变革,未尝言及政事。游戏无常,出入不节,羽仪仗卫,晨出夜还,陪侍之官,皆不堪命。自公卿以下,常被楚挞。每捶人,皆以百二十为度,谓之“天杖”。其后又加至二百四十,宫人内职亦如之。后妃嫔御虽被宠 幸,亦多杖背。以故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又忌诸弟,乃以襄郡为赵国,济南郡为陈国,武当、安富二郡为越国,上党 郡为代国,新野郡为滕国,邑各万户。令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并之国。汝南公庆私谓杨坚曰:“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又诸藩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谋。羽翮既翦,何能及远哉?”坚深然之。
有杞公宇文亮,于天元为从祖兄,其子西杨公温 ,妻尉迟氏,天元之侄妇也,有美色。一日,以宗妇入朝,天元悦其美,欲私幸之,谓其妃司马氏曰:“朕爱尉迟夫人娇好,欲使从我。卿盍为我言之。”司马妃曰:“尉迟夫人面重,直言之,恐其羞怯,不能如陛下意。不如醉以酒而就之,一任帝所欲为矣。”天元称善,乃赐宴宫中,命司马妃陪饮。尉迟氏不敢辞,只得坐而饮。司马妃命宫女轮流劝盏,又请以大觥敬之。尉迟氏酒量本浅,又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坐不能起,倚桌而卧。司马妃命宫女卸其妆束,扶上御榻安寝,报帝曰:“事谐矣。”天元大喜,搴帏视之,益觉可爱,遂裸而婬之。及尉迟氏醒,身已被污,只索无奈,跪而乞归。天元曰:“尔不忘家耶?我将杀尔一家,纳尔为妃。”尉迟氏惧且泣曰:“妾体鄙陋,本不足以辱至尊。若以妾故,而戮及一门,妾亦不能独生矣。乞至尊哀之。”天元见其有怖色,慰之曰:“汝勿惧,吾言戏耳。今后召汝,慎毋违也。”尉迟氏再拜而出,归语其夫。夫大惊,密以其事报于父。时值淮南用兵,亮为行军总管,韦孝宽为行军元帅。两军前后行,相违数里。亮闻报大惧,曰:“天元无道若此,不唯辱我家风,且将灭我门户,我岂可坐而待死!”乃与左右心腹谋之。或曰:“朝廷暴政横行,臣民解体,危亡可待。不如暂投江 南,以观其变。”亮曰:“我家在长安,弃之不忍。且一出此境,安能复返?”或曰:“乘其无备,杀入长安,废此无道,另立有德,此不世之功也。”亮曰:“此固吾志,但吾与孝宽并行,势若连鸡。必与之俱西,方可成事。而彼方得君,安肯与我同反?吾朝叛,彼夕讨矣。为今之计,必先袭而执之,并其众,然后可以鼓行而西。”左右皆称善。乃定计于是夜之半,先袭破孝宽营。有偏将茹宽素与孝宽善,知其谋,遣人密报孝宽。孝宽知之,设伏以待。亮至半夜,率精骑二千,衔枚疾走,直奔孝宽营。遥听营内更鼓无声,巡锣不作,以为军皆睡熟,正好乘其不备。而才至寨口,忽闻寨中震炮一声,营门大开,火把齐明,照耀如同白日。孝宽全身披挂,挺槍出马,左右排列将士,皆雄纠纠横刀待战。孝宽马上高声曰:“杞公,汝来偷营耶?我待汝久矣。”亮大惊,手下将士不战自退。孝宽把槍一指,将士皆奋勇而进。亮拍马急走,及回至大营,已被孝宽潜从侧路遣兵袭破,据守寨门。亮此时进退无路,因遂拔刀自刎。孝宽枭其首,号令三军,众皆慑服。遂飞章告变,天元大喜,杀亮一门,孩稚无遗。单留尉迟氏,纳之宫中,拜为长贵妃,宠 幸无比。
越一日,天元将如同州,增侯正、前驱、戒道等官,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于赤岸泽,数十里旙旗相蔽,音乐俱作。又令虎贲持钑马上,称警跸。
仪卫之盛,从古未有。及还长安,诏天台侍卫之臣,皆着五色及红紫绿衣,名曰“品色服”。有大事,与公服相间服之。又诏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俯伏如男子。后宫增置位号,不可胜录。复欲立尉迟氏为后,共成五后。以问小宗伯辛彦之曰:“古有之乎?”对曰:“皇后与天子敌体,不宜有五。”又问太学博士何妥,对曰:“昔帝喾四妃,虞舜二妃,先代之数,何常之有?”天元大悦。免彦之官,下诏曰:“坤仪比德,土数唯五,四太皇后外,可增置天中太皇后一人,以长贵妃尉迟氏为之。”造锦帐五,使五后各居其一。实宗庙祭器于前,自读祝版而祭之。又以五辂载妇人,自帅左右步从。又好倒悬鸡鸭,及碎瓦于车上,观其号呼以为乐。性之所好,往往有不可解者。
杨后性柔婉,不妒忌。虽事暴主,人有犯,曲为劝解。以故四后及嫔御等,皆爱而仰之。天元昏虐滋甚,尝无故怒后,欲加之罪。后进止安闲,辞色不挠。天元见无惧容,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决。嫔御皆为之叩头求免。
后母独孤氏闻之,诣阁陈谢,叩首阁外,流血满面,然后得免。后父坚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尝忿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后长跪求饶,候其怒解乃起。一日,召坚入宫,戒左右曰:“尔等视坚色动即杀之。”坚至,留与久语。坚应对无失,神色不动,乃免之。内史郑译与坚少同学,奇坚相表,以其后必有非常之福,倾心相结。坚亦知其为帝所宠 ,每与友善。及闻帝深忌,屡欲杀害,情不自安,因私谓译曰:“吾与子相善,一国莫不知。子于帝前,岂不能庇我以生?但帝意难测,倘遇卒然之诛,子欲救无及。不如出外图全。又恐面陈取祸,愿子少留意焉。”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有便当即言之,保无害耳。”会天元欲伐江 南,使译引兵前往。
译自言无将才,请得一人为元帅。天元曰:“卿意谁可者?”对曰:“陛下欲定江 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臣意大臣中唯普六茹坚,以椒房之戚,具将帅之才,为国尽忠,事君不贰。若命为将,必能平定江 南,混一四海。且寿陽地控邻邦,使坚为总管,以督军事,徐图进取,则陈氏之土地可坐而有也。”天元从之,以坚为扬州总管,使译发兵会寿陽。命下,坚大喜,谓其夫人独孤氏曰:“吾今庶可免矣。”遂诣阙辞帝,帝命速发。将行,忽起足疾,不能举步,欲停留数日,惧帝见责。正怀疑虑,忽报郑译来谒,忙即留进密室,诉以足疾之故。译曰:“公疾即愈,且缓南行。有一大事报公,焉知非公福耶?”坚问何事,译屏退左右,抚耳语曰:“昨夜帝备法驾,将幸天兴宫,去未逾时,不豫而还。今者进内请安,病势沉重,殆将不起。帝若晏驾,主少国疑,秉衡之任,非公谁能当之?我故先以语公。倘有片纸来召,公即速来,慎勿徘徊,坐失机会。”言讫辄去。坚自是足疾若失。又御正刘昉素以狡谄得幸于天元,而心亦向坚。以坚负重望,又皇后父,欲引之当国,遂与译同心戴之。却说天元身抱重疾,自知不起,召郑译、刘昉入侍,又召御正大夫颜之仪并入卧内,欲嘱以后事。而口已瘖,不复能语。译遂令昉召坚。昉至坚第,语以故。坚尚犹豫,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
坚曰:“公等有意,坚敢不从!”乃入宫。帝已不省人事。自称受诏,居中侍疾。是日,帝殂于天台。秘不发丧,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非帝旨,拒而不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国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于是诸卫受敕,并受坚节度。坚虽得政,犹以外戚专权,须防宗室之变,乃谓译等曰:“今者诸王在外,各有土地兵力,吾以异姓当国,彼必不服,定生他变。不若征之来京,尊其爵位,使无兵权。苟不顺命,执之一夫力耳。”译等皆以为然。乃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矫帝诏,悉征赵、越、陈、代、滕五王入朝。草诏讫,将用玉玺。玺在之仪处,坚向之仪索之。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宰相何故索之?”
坚大怒,命引出,将杀之,以其民望,出为边郡太守。丁末,发宣帝丧,迎静帝入居天台,受群臣朝贺。尊杨后为皇太后,朱后为帝太后,其陈后、元后、尉迟后,诏并为尼。诏敕皆坚为之。正是:三世经营方建国,一朝事业属他人。
未识坚得政之后,若何措理庶务,且俟下文再述。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阴符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