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祝融氏大战康
祝融氏大战康
却说女皇因亲征康回,人马大败回朝,次日升殿与群臣曰:“先君去世未久,康回不守乃职,反乱天下,孤昨兴兵征之,又致不胜,如今之计,何以处之?”央皇出班奏曰:“此非臣等兵力不敌也,康回深明卦交之变,神通广大,能涌水为助,臣等故有是败。”女皇曰:“似此奈何?”央皇曰:“我主放心!臣闻人皇之世有祝融氏者,人皇封为诸侯,歌谐神明以和人声,以火施化,号为赤帝,大有神通,身长三丈,面如琢玉,赤发朱须,自有兵马数万。我主可降敕旨一道,命往征之,得彼肯来,无不克胜。”女皇曰:“今居何处?”央皇曰:“现在南方,地名汾睢。”女皇听奏,遂命以央皇为使,赍旨星夜前往。
央皇领旨出朝,直至汾睢,令传报入府。祝融忙排香案,迎接敕旨入堂。宣读已毕,即与央皇相见。叙罢宾主之礼,设席款待,央皇曰:“因康回作乱,皇上伐之不胜,久仰足下威灵,皇上亲差下官特来相请。万乞足下以人民为念,幸早赐兴虎狼之兵以安主望,功莫大焉。”祝融曰:“某曾见康回铁面毛身,狂智自神,淫泆其身,久必为害。当彼之时,即欲奏帝除之,奈因太昊帝用之为上相,故未敢造次。今既作乱,某当与民除害。”央皇闻言,喜不自胜,告谢回朝。
祝融回府即令左右亲随手将传下号令,于教军场中拣选三万精壮人马,滔滔荡荡而来。传令于十字路口扎下,祝融入朝见帝,山呼毕,奏曰:“臣今奉圣旨领本部兵三万前征乱臣,托主上洪福,一鼓灭之,臣之愿也。”女皇大悦,设宴命群臣陪侍。女皇席间言曰:“康回无状逆迹,贤卿料尽知之。央皇保荐,量胜必矣!”祝融对曰:“康回窃取《易》数,自谓天下无敌。臣虽不才,此去定要成功!”君臣畅饮,席散而退。次日,祝融入朝谢宴,女皇慰劳之曰:“卿当用心征剿,孤决不负!他日铭之旂常,金石不磨也。”命赐战马一匹。祝融谢恩出朝,即时催动人马杀奔孟河而来。
却说康回自杀败女皇兵后,任选民间美女,朝夕淫泆不休,一日正与邹氏宴乐,忽闻城外喊杀连天,金鼓大振。小军报曰:“今有祝融兵至,在城外扎营,高声请战。乞主帅军令定夺!”康回听罢,大笑不止。邹氏问曰:“夫主闻报,何故发笑?”康回曰:“我笑祝融一匹夫不知世务,领兵而来,自送其死于我手乎?”夫人曰:“何以知之?”回曰:“我乃水德,今在北方,自得其势利,彼乃火星,离南至北,失其势利,可知自丧身哉?”夫人曰:“想祝融难逃君之洞察矣!”即点人马三万出城迎敌。
且说祝融领兵前来亦自思曰:“我乃南方火体,彼乃北方水体,彼料我离南来北,失其方位,彼必用水淹我。岂知我生于土,备下有土中芦木,烧成土灰。彼若涌水,我掩芦灰,何愁不胜!”即暗分付后军:“各带芦灰土一袋,候康回败走,必涌水至,汝等放灰于地,以掩其水,然后杀进。”众军得令,各去备灰伺候。
却说康回排开阵势,出马大呼曰:“祝融何不答话?”祝融出马,欠身施礼曰:“康共工!汝为先君元臣,今封请侯,理该尊君爱民才是,何任智自神,淫泆其身,隳高湮卑,以害人民?幸皇君宽洪容汝,尚不思改过前非,仍敢抗拒天讨。皇君召某来伐问罪,若速投降,某奏皇君赦免前罪,若执迷不悟,身首异处,悔之晚矣!”康回亦施礼大笑曰:“妆乃先朝老臣,年亦迈矣,何不知分、识时势也?”
祝融曰:“汝怀不仁,皇君召我擒汝,尚敢出兵对敌,汝不知分,不识时势,反言说我何也?”康回曰:“汝于马上静听吾言:汝在南方,至今不死者,乃得其位也。今领兵入我北境,欲取我胜,此万万不能之事!所以汝不知分,不识时势耳。女皇起倾国兵来,被我一阵杀他大败而归;量汝小国之师,欲为他人出力,恐不自保,不若请回本国,汝我免伤和气。不然,兵刃无情,那时决无生还之理!”祝融曰:“吾再三劝汝,人非贤圣,不能无过,足下改过,尊主命今,某为转奏,免动刀兵可否?”康回曰:“战得我过,即便投降。”祝融大喝曰:“小畜生,违天不仁,有何大能敢于阵前特顽,出此大言!”手拈长枪飞来直取,康回举刀交还,三军呐喊助威。二人大战四十回合,康回诈败,兜马而走,见祝融催兵赶到,心中大喜。口中念动真言,洪水滔天冲来。祝融见水一至,笑曰:“贼子不出老夫所料。”即令众军放土灰于地,水一见土,即结成堆块,不能作浪,顿息消平,催兵杀进。
康回见其法解,大怒,回马复战,被祝融卖个破绽,而康回一刀砍了个空,祝融趁势一枪刺中肩上。康回负痛丢刀,落荒而逃。祝融飞马迫来。康回料不能免,又带重伤,大吼一声,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天不满西北,地不足东南,遂死此处。祝融下马,枭了首级,捉其家属回朝。正是: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声。
祝融入朝奏知前事,女皇大悦,设宴款待,大赏三军,封为诸侯,次日谢恩回国。不知后来如何,下回便见。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