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著述
太宗欲见前代帝王事得失以为鉴戒,魏征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采经史百家之内嘉言善语,明王暗君之迹,为五十卷,号《群书理要》,上之。太宗手诏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赐征等绢千匹,彩物五百段。太子诸王,各赐一本。
贞观中,纪国寺僧慧静撰《续英华诗》十卷,行于代。慧静尝言曰:“作之非难,鉴之为贵。吾所搜拣,亦《诗》三百篇之次矣。”慧静俗姓房,有藻识。今复有诗篇十卷,与《英华》相似,起自梁代,迄于今朝,以类相从,多于慧静所集,而不题撰集人名氏。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即家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开元中,中书令萧嵩以《文选》是先代旧业,欲注释之。奏请左补阙王智明、金吾卫佐李玄成、进士陈居等注《文选》。先是,东宫卫佐冯光震入院校《文选》,兼复注释,解“蹲鸱”云:“今之芋子,即是着毛萝卜。”院中学士向挺之、萧嵩抚掌大笑。智明等学术非深,素无修撰之艺,其后或迁,功竟不就。
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戒,何瑕书之史策今有上书论事,词理可裨于政理者,朕或从或不从,皆须备载。”
代有释昙刚制《山东士大夫类例》三卷,其假冒者悉不录,署云“相州僧昙刚撰”。左散骑常侍柳冲,亦明氏族,中宗朝为相州刺史,询问旧老,咸云自隋朝以来,不闻有僧昙刚。盖惧见害于时,而匿其名氏耳。
开元初,左庶子刘子玄奏议,请废郑子《孝经》,依孔注;《老子》请停河上公注,行王弼注;《易传》非子夏所造,请停。引今古为证,文多不尽载。其略曰:“今所行《孝经》,题曰郑氏,爰在近古,皆云是郑玄,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后魏、北齐之代,立于学宫。盖虏俗无识,故致斯谬。今验《孝经》,非郑玄所注。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庵于河上,因以为号,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习俗之虚语。案《艺文志》,注《老子》有三家,而无河上公注。虽使才别朱紫,粗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况有识者乎《艺文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传。”子玄争论,颇有条贯,会苏宋文吏,拘于流俗,不能发明古义,竟排斥之。深为识者所叹。
梁载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后汉书》云:“郑玄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者有《孝经序》,相承云郑氏所作。其序曰:“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胤孙所作也。陆德明亦云:“案郑志及《晋中经簿》并无,唯晋穆帝集讲《孝经》,云以郑注为主。”今验《孝经注》,与康成所注五经体并不同。则刘子玄所论,信有征矣。
萧何封酇侯,先儒及颜师古以酇为南阳筑阳之城。筑阳今属襄州。窃以凡封功臣,多就本土,盖欲荣之也。张良封留侯,是为成例。案班固何须穿凿,更制别音乎?
刘子玄直史馆,时宰臣萧至忠、纪处讷等并监修国史。子玄以执政秉权,事多掣肘,辞以著述无功,求解史任。奏记于至忠等,其略曰:“伏见每汲汲于劝诱,勤勤于课责,云:‘经籍事重,努力用心。’或岁序已奄,何时辍手。纲维不举,督课徒勤。虽威以刺骨之刑,勖以悬金之赏,终不可得也。语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仆所以比者,布怀知己,历讼群公,屡辞载笔之官,欲罢记言之职者,正为此耳。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蓬山之下,良直比肩;芸阁之间,英奇接武。仆既功亏刻鹄,笔未获麟,徒殚太官之膳,虚索长安之米。乞以本职,还其旧居,多谢简书,请避贤路。”文多不尽载。至忠惜其才,不许。宗楚客恶其正直,谓诸史官曰:“此人作书如是,欲置我于何地?”子玄着《史通》二十篇,备陈史册之体。
开元十年,玄宗诏书院撰《六典》以进。时张说为丽正学士,以其事委徐坚。沉吟岁余,谓人曰:“坚承乏,已曾七度修书,有凭准皆似不难。唯《六典》,历年措思,未知所从。”说又令学士毋婴等,检前史职官,以今式分入六司,以今朝《六典》,象周官之制。然用功艰难,绵历数载。其后张九龄委陆善经,李林甫委苑咸,至二十六年,始奏上。百寮陈贺,迄今行之。
开元十二年,沙门一行造《黄道游仪》以进。玄宗亲为之序,文多不尽载。其略曰:“孰为天大,此焉取则。均以寒暑,分诸晷刻。盈缩不愆,列舍不忒。制器垂象,永鉴无惑。”因遣太史官驰往安南及蔚州测候日影,经年乃定。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名。赐修撰学士束帛有差,其书行于代。
道家有庚桑子者,代无其书。开元末,襄阳处士王源撰《亢仓子》两卷以补之。序云:“《庄子》谓之庚桑子,《史记》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源又取《庄子·庚桑楚》一篇为本,更取诸子文义相类者,合而成之,亦行于代。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