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北朝时,北周宇文泰命杨忠、杨林兄弟率兵平齐兵临济州,守城齐将秦彝孤军力战死节。秦彝临终前将儿子叔宝托孤于宁夫人,母子俩避难住在妇人莫氏家中。叔宝与莫氏的儿子程咬金自幼一起长大,很是投契。
杨忠子杨坚篡周,称文帝,国号隋,派次子晋王杨广南下伐陈。陈灭,杨广恋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美色,正要据为己有,张妃却被长史司马李渊杀死,于是杨、李两人结仇。隋文帝又派杨林领兵攻下冀州,罗艺归降隋朝。杨广声望日隆,与宇文述等密谋进谗,文帝听信谗言,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东宫。李渊上疏求悯恤杨勇,杨广则令张衡散布不利于李渊的流言欲陷害他,李渊借机乞归太原养病。李渊在回太原途中,杨广又派人在临潼楂树岗拦杀他,,危急中正好被押解盗犯路过此地的秦叔宝相救。匆匆分手时,李渊未听清秦的姓名。后李渊途中误将单雄忠当作响马而杀死。李渊夫人因受惊恐在承福寺产下次子世民,并将女儿许配于在寺中借住读书的柴绍为妻。
叔宝至潞州等候官府回批,却因盘缠被樊虎带走而穷困落魄,只得卖马卖铜救急。在二贤庄结识了单雄信和魏徵。单雄信仗义赠金送叔宝回乡探母。叔宝中途被诬为响马盗贼,官府将他捉拿入监。又得单雄信为他周全打点,叔宝才得发配冀州罗艺标下从军。叔宝途经顺义村上台打擂,结识了张公瑾、史大奈等一班豪杰,从而设法装病逃过了罗艺的杀威棍。再说罗艺夫人秦氏正是叔宝的亲姑母,因前夜梦见先兄告知侄儿太平郎有难,从而姑侄得以在后堂相认。,叔宝留在罗艺府中和十四岁的表弟罗成互学枪锏武艺,相处极为融洽。两年后,叔宝因思母心切,辞别姑父母回乡。罗艺举荐他在山东大行台节度使唐璧麾下当了一个实授旗牌官。不久,唐璧令叔宝押送进献给越国公杨素的寿礼赴长安,在华阴少华山遇见好友王伯当、齐国远和李如珪,四人结伴同往京城。在长安城外报德祠相逢李渊的女婿柴绍等人,柴绍方才知道叔宝就是当年救过李渊一命的恩人。到长安后,叔宝在杨素府中又认识了异人李靖,李靖说出后事,,劝叔宝勿与齐、李两友观灯,并赠送一个包儿,嘱他危急之际打开使用。当夜,叔宝、伯当等人结伴在城内赏灯游玩,正遇到宇文述公子宇文惠及强抢民女,豪杰们抱打不平,杀了宇文惠及。他们凭借李靖的包儿,隐形脱身,连夜逃出城去。
此时杨广弑父杀兄篡位,称炀帝。炀帝命伍建章作诏颁告天下。伍一生忠直当面怒斥昏君而被满门抄斩。其子伍云召领兵十万镇守南阳,听到凶讯后起兵报仇,炀帝派将帅率军多次攻打,终于占领南阳。云召投奔表兄寿州王李子通,为都督大元帅,掌管河北兵将。
隋军征战得胜回朝,炀帝因而大赦天下。叔宝少年时的伙伴程咬金因卖私盐打死了巡捕官而被关在牢中三年,此时也被赦出狱。那程咬金对母亲很孝顺,母子靠编卖竹柴扒度日。后尤俊达请咬金护送卖珠宝,实际上二人结伙为盗行劫。咬金又在梦中得神人传授,学得三十六路斧法。程、尤第一次做响马就劫了靠山王杨林的银子十六万两。杨林闻讯大怒,令山东官员百日之内捉住响马。历城县官令樊虎、叔宝缉拿。叔宝遂一路寻访,经过登州时反被当作响马捉住送往王府。,杨林见叔宝人才出众,武艺高强,遂将其认作嗣子。叔宝虽知与杨林有杀父之仇,但事出无奈,只得佯允下来,
不久,单雄信邀约各路豪杰好汉齐往秦家祝贺叔宝老母六十大寿,叔宝才知劫银是程、尤所为,就烧了捕批。王伯当、罗成、单雄信、徐茂公、魏徵、程咬金等歃血为盟,义结兄弟。众好汉又劫了杨林再次进贡的银子,大反山东,来到瓦岗寨聚义。义军先后打退了朝廷的多路兵马,再败杨林,潼关总兵魏文通也被箭射死。义军又用计招降邱瑞和裴元庆三兄弟。一时天下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各路英雄豪杰群起,隋王朝摇摇欲坠。
此时,李渊奉旨限三月内造竣一座晋阳宫。异人袁天罡用法术相助他如期完成,炀帝出尔反尔,诬李渊私造宫殿,图谋不轨,下令将他斩首。李渊次子世民上朝辩明真情,炀帝喜之,封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霸为赵王。炀帝乘龙舟驾幸江都,各路豪杰意图伺机劫驾,幸李元霸护驾而安抵江都。
此后瓦岗寨英雄受徐茂公指引,拦截囚车,劫下李密,称西魏皇帝,改瓦岗寨为金墉城,麾下英雄各有封赐。西魏军队所向披靡,连连获胜,杨林也被打死在阵前。炀帝暴虐荒淫,气数已尽,宇文化及杀帝而立,国号大许。李渊得知,也自称帝,国号大唐。李密等十八路反王之师兴兵追杀宇文化及,不料被李元霸杀败,还被抢走玉玺,从此与唐李结下隙仇。不久,李世民被程咬金捉住送往金墉。李密要杀死李世民,徐茂公竭力劝说,暂押监候斩,后又和魏徵改诏放走了秦王。,李密闻讯大怒,将茂公、魏徵、叔宝、程咬金、罗成等一并削职赶走。洛阳王世充乘李密兵衰而发兵,金墉被攻占,李密在王伯当劝说下投奔李渊,李渊父子以礼相待,招为驸马。李密仍心怀不满,怨忿不平,杀公主后偕伯当叛逃,被世民追回乱箭射死。徐茂公、魏徴得知,前来哭祭李密。两人后归顺唐朝,得到重用。金墉旧将闻讯也纷纷前来归附李世民。
唐王在魏徵、徐茂公和叔宝、咬金诸将的扶助下,打败王世充、窦建德等部。尉迟恭、罗成等英雄也先后归唐。只有单雄信因当年李渊杀兄之仇,不肯归顺李渊而被斩首。罗成遭建成、元吉陷害而枉死于淤泥河中。
这时,大唐天下已定,诸将均获封爵为国公,又建麒麟阁予以旌表。后高祖李渊病危,秦王世民在众将拥戴下发动玄武门之变,诛建成、元吉,即帝位。天下又见太平,景象一新。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何典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