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与隋唐题材小说相比,褚人获的创作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主体色彩。作者对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问题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小说以再世因缘为线索,将隋炀帝、唐玄宗两代兴衰的历史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这个敏感问题的宏观思考。在对历史进行反思时,作者又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作品,表现出了一个特殊时期文人对亡国的独特体会,使作品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外,作者所写的是一部文人眼中的历史,褚人获按自己的趣味和理解重构了这段历史。,因此,无论的取材标准、叙事角度和方式都和以往的作品有了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感情态度,都带上了明显的文人色彩,这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中国小说史上,《隋唐演义》是一部特点比较鲜明的作品。从隋唐题材小说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是隋唐题材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褚人获借鉴、甚至抄袭了前人的已有成果,但又夺胎换骨,成功地超越了前人。从小说刊行后读者的接受效果来看,不仅被它借用的几部作品从此销声匿迹,后来者也大多望而却步,尽管隋唐题材的小说仍在不断出现,但像《说唐全传》之类的作品大多都回归了说书体老路。从整个小说史的角度看,《隋唐演义》尽管还不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名著相抗衡,,但它在《三国》《水浒》之外开创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另一种模式,因此别具一格,这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孝经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茶经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