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仇隙
  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
  孙秀既恨石崇不把绿珠送给他,又不满潘岳从前对自己不礼貌。后来孙秀任中书令,潘岳在中书省的官府里见到他,于是叫住他问:“孙令,还记得我们昔日的来往吗?孙秀说:“我心中深深记着这件事,哪一日能忘记!”潘岳于是知道自己免不了祸难。后来孙秀逮捕石崇、欧阳坚石,同一天逮捕潘岳。石崇首先押赴刑场,也不了解潘岳的情况。潘岳后来也押到了,石崇对他说:“安仁,你也这样吗?”潘岳说;“可以说是‘白首同所归’。”潘岳在《金谷集》中的诗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这竟成了他的谶语。
  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阬,阬毕,垂加害矣。石崇素与玙、琨善,闻就恺宿,知当有变,便夜往诣恺,问二刘所在?恺卒迫不得讳,答云:“在后斋中眠。”石便径入,自牵出,同车而去。语曰:“少年,何以轻就人宿?”
  刘玙兄弟年轻时是王恺所憎恨的人,有一次王恺请他们兄弟两人留宿,想要不声不响地害死他们。就命手下挖坑,坑挖好了,就动手将他们杀害。石崇向来和刘玙、刘琨很要好,听说两人到王恺家过夜,知道会发生意外,就连夜去拜访王恺,问刘玙刘琨兄弟在什么地方。王恺匆忙间没法隐瞒,只得回答说:“在后面房间里睡觉。”石崇就径直进去,亲自把他们拉出,一同坐车走了,并且对他们说:“年轻人为什么这么轻率地到别人家过夜!”
  王大将军执司马愍王,夜遣世将载王于车而杀之,当时不尽知也。虽愍王家,亦未之皆悉,而无忌兄弟皆稚。王胡之与无忌,长甚相昵,胡之尝共游,无忌入告母,请为馔。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无忌惊号,抽刃而出,胡之去已远。
  大将军王敦拘捕了司马丞,在夜里派王世将把他弄到车中杀了,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即使是司马丞家中的人也并不都清楚,而司马丞的儿子司马无忌兄弟年纪都很小。王胡之和司马无忌,长大后感情很好。有一次两人一起出去玩,无忌回家禀告母亲,想请母亲准备些饭食。母亲哭着说:“王敦当年极端残暴地杀害了你父亲,就是假借王世将的手干的。我这么多年没告诉你们,是因为王家人势力强盛,你们哥俩又还小。我不想把这事张扬开来,是为躲避祸患罢了。”无忌听了非常惊讶,号啕大哭,抽出刀就往外冲,但王胡之已经走得很远了。
  应镇南作荆州,王脩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坐上宾甚多,不悟二人俱到。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脩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镇南大将军应詹出任荆州刺史时,王脩载和谯王司马丞的儿子无忌同时到新亭给他饯别。座上宾客很多,没想到这两人都来了。有一位客人说:“谯王丞遇难,不是大将军的意思,只是平南将军干的罢了。”无忌于是夺了直兵参军的刀,就要杀王脩载;脩载逃出去,被迫投河,船上的人救了他,才得以免死。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右军将军王羲之一向轻视蓝田侯王述,王述的晚年得到的评价和声誉更高更大,王羲之尤其不满。王述在任会稽内史时遭母丧,留在山阴县办理丧事。王羲之接替他出任会稽内史,他屡次说要前去吊唁,可是一连多天也没有去成。后来他亲自登门通知前来吊唁,等到主人哭起来后,他又不上灵堂就走了,以此来侮辱王述。于是双方深结仇怨。后来王述出任扬州刺史,王羲之仍然主管会稽郡,刚得到任命王述的音讯,就派一名参军上朝廷,请求把会稽从扬州划分出来,成立越州。使者接受任务时领会错了意图,结果深为当代名流所讥笑。王述也暗中派从事去一一检察会稽郡各种不法行为,因为两人先前有嫌隙,”王述就叫王羲之自己找个合适的办法来解决。王羲之于是告病离任,因愤慨而送了命。
  王东亭与孝伯语,后渐异。孝伯谓东亭曰:“卿便不可复测!”答曰:“王陵廷争,陈平从默,但问克终云何耳。”
  东亭侯王珣和王恭交谈,后来意见渐渐有了分歧。王恭对王珣说:“你怎么也不可捉摸了!”王珣回答说:“当年吕后要封兄弟们为王,王陵在朝廷上据理力争,陈平一言不发。只问最后事情结果如何啊。”
  王孝伯死,县其首于大桁。司马太傅命驾出至标所,孰视首,曰:“卿何故趣,欲杀我邪?”
  王孝伯死后,他的头被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太傅司马道子坐车到示众的地方,仔细地看着王孝伯的头,说道:“你为什么要急着杀我呢?”
  桓玄将篡,桓脩欲因玄在脩母许袭之。庾夫人云:“汝等近,过我余年,我养之,不忍见行此事。”
  桓玄将要篡夺帝位,桓修想趁桓玄在桓修母亲那里时袭击他。桓修的母亲庾夫人说:“你们是近亲,等过了我得晚年再说吧,我养大了他,不忍心看到你做这种事。”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