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部·卷一
○香
《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左传》曰:黍稷非馨,(馨者,香之远闻。)明德惟馨。
《说文》曰:香,芳也。
《吴志》曰: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千。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入武当山学道,所居恒有白烟,香气闻彻。
《续晋安帝纪》曰:王镇恶亡经日,魏兴太守郭宣掷赙坐,忽见陈庄来,因叙旧事,相对悲泣,劝营贡月。去后,郡内悉闻香状,如芳烟流散。
《晋书·杜太后传》曰:海西公之世,太后复临朝称制。桓温之废海西公也,太后方在佛屋烧香。内侍启云:"外有急粥。"太后乃出,尚倚户前视奏。
《宋书》曰:范晔撰《和香方》,其《序》曰:"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唐黏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於外国,无取於中道。又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惟无助於馨烈,乃当弥增於尤疾也。"所言悉以比类朝士。"麝本多忌",比庾仲文;"零藿虚燥",比何尚之;"詹唐黏湿",比沉演之;"枣膏昏钝",比羊玄保;"甲煎浅俗",比徐湛之;"甘松苏合",比惠琳道人;"沉实易和",以自比也。
《齐书》曰:韩怀明,上党人也,客居荆州。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辄危殆。怀明夜于星下,稽颡祈祷。时寒甚切,忽闻香气,空中有人曰:"童子母须臾永差,无劳自苦!"未晓,而母平复。
《梁书》曰:庾诜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榔繄懴,六时不息。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后夜中,忽有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又曰:梁武帝祠南郊,先是一日,景夜南郊令解除之,等到郊所履行,忽闻异香随风而至。及将行事,奏乐迎神,有异光圆满坛上,朱紫黄白杂沓,食顷乃灭。
又曰:王琛本无令问,为太子中舍人,谄事何敬容。为其阶前种植香草,脱履蹑其草根,敬容意以为善。
《郭子》曰:陈骞以韩寿为掾,每会,闻寿有异香气,是外国所贡,一着衣,历日不歇。骞计武帝惟赐已及贾充,他家理无此香,嫌寿与已女通,考问左右婢,具以实对。骞以女妻寿,寿时未婚。(《晋书》云:贾充女窃香与韩寿。)
《金楼子》曰:齐东昏以锦石为殿内,开千门万户。又有和香,香菩拮馥,闻之使人欢悦,生诸雅态,兼令睡眠。
又曰:昔玉池国有民,婿面奇丑,妇国色,鼻齆,婿乃求媚此妇,终不肯回顾。遂往西,市无价名香而熏之,还入其室。妇既齆矣,岂分香臭哉?
《吕氏春秋》曰: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
《汉武故事》曰:上作柏梁台,悉以香柏,香闻数十里也。
《汉官典职》曰:尚书郎,怀香握兰。
《神仙传》曰:淮南王为八公张锦绮之帐,燔百和之香。
《佛图澄传》曰:澄以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
《林邑记》曰:朱吾以南,有文狼。野人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肉,彩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
《邺中记》曰:石虎作流苏帐,顶安金莲花,花中悬金薄织成綩(音苑。)囊,囊受三升,以盛香注。帐之四面上十二香囊,彩色亦同。
竺法《登罗山疏》曰:越王捣薰陆香。
《扶南传》曰:顿逊国,人恒以香花事天神。香有多种:区拨叶逆花、途致各逐花、摩夷花,冬夏不圣,日载数十车於市卖之,燥乃益香。亦可为粉,以傅身体。
《述征记》曰:北芒有张母墓,旧说是王氏妻,葬有年载,后开墓而香火犹燃。
《世贽记》曰:汉武时,长安大疫,人死日以百数。帝乃试取月氏国神香,烧之于城内,死未满三日者活,芳气经三月不歇。帝始信神物也,乃秘录馀香。
郭子横《洞冥记》曰:汉武帝於招仙阁烧靡离之香,屑如粟,一粒香气,三月不歇。
又曰:跋途阇者,胡人也,剪发裸形,不食穀,惟饮清水,食都夷香,如枣核。食一斤,则历月不饥。以一粒如粟大投清死晷,俄而满大盂也。
《博物志》曰:西域使献香。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又发香器如大豆者,试着宫门,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
《搜神记》曰:渤海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未果。良怒,杀之。后梦见曰:"还君物。"觉而得昔所与香缨、金钗之属。
又曰: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殡尸不臭而香。
又曰:合肥有一大白舡,复在死晷。渔人夜宿其旁,闻筝笛之音,又有香菩耷常。相传云:曹公载妓,舡复於此。
任昉《述异记》曰: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一实香水在并州香山,其水洁香,浴之去病。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妆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
又曰:南海出千步香,佩之闻於千步也。今海隅有千步香,是其种也。叶似杜若,而红碧间杂。《贡籍》云:"日南郡贡千步香。"汉雍仲子进南海香物,拜为涪阳尉,时人谓之香尉。日南郡有香市,商人交易诸香处。南海郡有香户。日南郡有千亩香林,名香出其中。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十里香也。
《梦书》曰:梦得香物,妇女归也。
曹植《洛神赋》曰:践椒途之郁烈,步蘅(音衡。)薄而流芳。
《魏武令》曰: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香薰。后诸女配国家,为其香,因此得烧香。吾不好烧香,恨不熟所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
秦嘉《答妇徐淑书》曰:令种好香四种各一斤,可以去秽。淑答书曰:未得侍帷帐,则芬芳不设。
陆机《吊魏武文》曰:余为着作郎,游秘阁,见《魏武今》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吊曰:"纡家人于履组,尘清虑于馀香。
○麝
《尔雅》曰:麝父,麇足。(郭璞症曰:脚似麇,脐有香。)
许慎《说文》曰:麝,如小麋,脐有香,从鹿,射声,黑色獐也。
《义熙起居注》曰:倭国献貂皮、人参等,诏赐细笙、麝香。
《齐书》曰:东昏侯凿金莲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杆步步莲花也。"途地皆以麝香。
《唐书》曰:波斯国人,皆以麝香和苏途须点额,及於耳鼻,用以为敬。
《抱朴子》曰:辟蛇法:入山以麝香丸着足爪中,皆有效。又,麝香及野猪皆啖蛇,故以压之也。又作笔墨法曰:作墨用鸡子白、真珠、麝香,合以和墨,宜用九月二日。
《南夷志》曰:南诏有婆罗门、波斯阇、婆渤泥、昆仑数种外道交易之处,多珠昭唉,以黄金麝香为贵货。
《嵩高山记》曰:有人在岭上闻异声,清和雅妙,寻不复闻。惟见一麝香,在岭上侧足{霍又}跳,忽失所在。
《荆州图记》曰:临澧县南有龙寄山,其兽多麝。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上襚三十五条。以陈暐曜掷昃焉。榔叶扇、同心梅、合枝李、青木香、香螺卮,(出南海,一曰丹螺甲。)九真雄黄、麝香、沉水香。"
《续搜神记》曰:桓哲,字明期。居豫章时,梅玄龙为太守,已病,哲往省之。语梅曰:"吾昨夜忽梦作卒,迎卿来作太山府君。"梅闻之,愕然曰:"吾亦梦见卿为卒,著衣来迎我。"数日,复同梦如先,云二十八日当拜。至二十七日晡后,桓忽中恶,腹胀满,遣人就梅索麝香丸。梅闻,便令作凶具。桓便亡,八日而梅卒。
《本草经》曰:麝香味辛,辟恶,杀鬼精,生中台山也。
秦嘉《与妇书》曰: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
嵇康《养生论》曰:麝食柏而香。
○葳香
《孙氏瑞应图》曰:苴蕤者,礼备至则生。一曰:王者爱人命则生。一名葳香也。
○郁金
《说文》曰:郁,芳草也。十叶为贯,筑以煮之,为鬯一合而酿之,以降神也。
《周礼·春官上》曰:郁人掌祼器。(祼器,谓彝及舟与瓒。)凡祭祠,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筑郁金煮之,以和鬯酒。郑司农云:郁金,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钅蒦中,停于祭前。郁为草若兰。)
《后周书》曰:秦国出郁金。
《后周书》曰:波斯国,大月氏植叼种也。地出氍毹(瞿俞二音、)玄獐皮,及薰陆、郁金、苏合、青木香等,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黎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
《唐书》曰:天竺国卑湿暑热,稻岁四熟。有金刚,似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又有旃檀、郁金诸香。通于大秦。
又曰:太宗时,伽拍搡献郁金香,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似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花而不实,欲种者取根。
《文士传》曰:朱穆,字公叔,作《郁金赋》曰:"英熠烁以焜煌,似九日之普照。远而望之,粲若星罗出云峤;近而观之,晔若丹桂耀湘涯。"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掌祼器,凡祭醊、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樽彝。"郁,芳草也。谓用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
《南州异物志》曰:郁金者,出琤蚌国。国人种之,先取上佛,积日萎槁,乃载去之。然后取郁金,色正黄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可以香酒。
○鸡舌
应劭《汉官仪》曰:桓帝侍中乃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毒药,归舍,辞决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视其药,出在口香,咸嗤笑之。
《吴时外国传》曰:五马洲,出鸡舌香。
《抱朴子》曰:或以鸡舌、黄连、乳汁煎之,注掷觐有百疹之在,目愈而更加精明倍常。
俞益期《笺》曰:外国老胡说:"众香共是一木,木花为鸡舌香。"
《南州异物志》曰:鸡舌出在苏州,云是草花,可含,香口。
《广志》曰:鸡舌出南海中,乃剽国,蔓生,实熟贯之。
《续搜神记》曰:王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养,使与下土人交。"广与之缠绵,其日於席上得手巾裹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
○龙脑
《唐书》曰:贞观中,乌苌国遣使献龙脑香。
《本草》曰:龙脑香,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云:合粳米灰、相思子贮之,则不耗。(树似杉。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树中干脂。子似豆寇。)
○雀头
《江表传》曰:魏文帝遣使於吴,求雀头香。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弟子规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