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部·卷三
○射下
《吕氏春秋》曰:射杓者,欲其中小也;射兽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可推。
又曰:荆廷尝有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发之,则猿应矢而下。
《白虎通》曰:天子所以亲射何?助阳气,达万物也。春,阳气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达者。天子射熊何?示服猛,远巧物也。熊为兽猛巧者也。非但当服猛巧者,示当服天下巧佞之臣也。诸侯射麋何?示远迷惑人者也,麋之言迷也。大夫射虎豹何?示服猛也。士射鹿豕何?示除害也。各取德而能服也。大夫、士射两物何?大夫、士俱人臣,阴数偶也。侯者以布为之何?布者,用人事之始也,本正则末正矣。名之为侯者何?明诸侯有不朝者,则当射之。君子重同类,不忍射之,故画兽射之。射主何为乎?曰射义非一也。夫射者,执弓坚固,心平体正,然后中也。二人争胜,乐以养德也。胜负俱降,以崇礼让,故可以选士。夫胜者发近而制远,选士所以助微抑强,调和阴阳,戒不虞也。天子射百二十步,诸侯九十步,大夫七十步,士五十步。明尊者所服远,卑者所服近也。
《列女传》曰:晋平公使工为弓,三年乃成,射不穿一札。公怒,将杀工,其妻见公曰:"妾之夫造此弓,亦以劳矣,而不穿一札,是君不能射也。妾闻射之道,左手如矩,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左手不知。"公以其言为仪,(仪,法。)而穿七札。弓工立得出,赐金三镒。
《英雄记》曰:袁术遣将纪灵率步骑三万攻刘备。吕布遣人招备,并请灵等飨饮,谓灵曰:"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乃令植戟於营门,弯弓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解兵,不中留决斗。"布一发中戟支,遂罢兵。
《西京杂记》曰:茂陵人周杨,本琅琊人,善驯野鸡以为媒,用以射雉。每三春之月,茅障自翳,用鲑(古迷切。)矢以射之,日连百数。茂陵轻薄者化之,皆以杂宝错厕翳障,轻骑妖服,追随於道路,以为欢娱。杨死,其子亦善其事。董司马好(贤也。)之,以为上客。
《典论》曰:文帝自叙曰:少好弓马,逐禽辄十里,射常出百步。后獩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於邺西猎,终日黄賨鹿九、雉兔二十。后尚书令荀彧问余曰:"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执事未睹,凡埒有常径,的有定所,虽矢发辄中,非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逐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矢不虚发,此乃妙耳!"
《山海经》曰:轩辕国在穷山之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故也。(言敬畏黄帝威灵,故不敢向之射也。)
《论衡》曰:养由基见寝石以为虎,射之,饮羽。案精诚所感,不过入一寸耳。今勇夫卒见寝石,以手推之,能令石有迹乎?
《射经》曰:夫射者,所以观德也。不能则辞之以疾,悬弧之义在焉。故曰和容为上,主皮为次。并之者又何加矣?乃君子之所争也。虽欲勿用,礼其舍诸乎?
王昶《戏论》曰:《礼记》有投壶之宴,《论语》称博弈之贤。兹三戏者,君子末事,不足为也。樗蒲弹棋,既不益人,又国有禁,皆不得为也。吾见坐围棋而死,近事非远。昔晋侯以投壶丧,宋公好博弈亡,岂不哀哉!诸戏中,惟有射者,男子之事,在於六艺。若欲戏,惟得射而已,其馀不得为也。
曹植《乐府歌》曰:控弦破左的,发矢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又曰: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驱驰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挟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馀巧未尽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御
《书》曰:若朽索之御六马。
《礼》曰: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於马前。(监驾,且为马行。)已驾,仆展軨。(展軨具视。)效驾,(白已驾矣。)奋衣由右上,取贰绥,(奋,振去尘也。贰,副也。)跪乘,(未敢立,敬也。)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调成之也。)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车上仆所主也。)左右攘辟。(谓群臣陪位侍驾者也。攘,却也。或音攘古让字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车右,勇力之士,备制非常者,君行则陪乘,君式则下步行也。)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抚,小止之谦也。自下拘之,由仆手下取之也。仆与已同爵,则不受。)
又曰: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悬奔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坠,左车授绥。公曰:"未之卜也。"悬奔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
《周礼》曰:教国子以五驭。(一曰鸣和銮,二曰逐水曲,三曰过君表,四曰舞交衢,五曰逐禽忄巠)。
《论语》曰:子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大戴礼》曰: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
《家语》曰:闵子骞为费宰,问政於孔子。孔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矣。"
又曰:子贡问治人於孔子,孔子曰:"懔焉如与腐索御汗马。"(懔,惧也。汗突之马也。)
《国语》曰:铁之战,简子曰:"郑人击我,吾伏弢(弢,他刀切,弓衣。)流血,鼓音不衰。今日之事,莫我若也!"卫庄公为右,(卫庄公奔晋,赵简子将纳之,为右也。)曰:"吾九登九下,击人尽殪。今日之事,莫我加也!"邮无正御,曰:"吾两鞅将绝,吾能止之。今日之事,我上之次也!"(邮无正,大夫王良也。鞅,引也。)驾而乘材,(材,横也。)两鞅皆绝。
《史记》曰:周穆王乘骅骝、騄耳,使造父为御,日行千里,往见西王母。
《庄子》曰: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周旋中规。庄公为:"造父弗过也!"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列子》曰:造父师曰秦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秦豆氏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语曰: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趋,趋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惟命所从。"秦豆氏乃立木为途,仅可容足,计步而置之,履之而行,趋走往还无缺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秦豆叹曰:"子何敏也?得之捷乎!御者亦如此也。曩汝行之於足,应之於心。推於御也,齐楫乎辔衔之际,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於中心,外合於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馀,诚得其术矣!得之於衔,应之於辔;得之於辔,应之於手;得之於手,应之於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车轮之外可使无馀辙,马蹄之外可使无馀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管子》曰:造父,善御者也。善视其马,节其饮食,量其马力,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音疲)明王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也。
《孟子》曰: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韩子》曰:铅陵卓子乘苍龙桃文之乘,钩锦在前,错錣(丁括切。)在后。马欲进则钩锦禁之,欲退则错錣贯之,马因旁出。造父过之,而为之泣。
《孙卿子》曰:定公问於颜阖曰:"车野毕之御善乎?"对曰:"善则善矣,然甚将为佚。"定公不说,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诬人乎?"三日而牧来谓之曰:"东野毕之马佚,南骖引,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召颜阖曰:"子言东野毕其马将佚,不识何以知之?"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野毕之御,上车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其力尽矣。然而求马不已,是以知之。"公曰:"善哉!"
《尸子》曰:夫马者,良工御之,则和驯端正,致远道矣;仆人御之,则迟奔毁车矣。民者,譬之马也。尧、舜御之,则天下端正;桀、纣御之,则天下奔於历山。
《淮南子》曰:急辔数策者,非千里之御也。
又曰:御者非辔不行,学御者不为辔也。
又曰: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善游,故覆舟不溺;良御,故马奔车不败,故见之。)
又曰: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追急;车轻而马良,虽中工可以致远。
又曰:良马不待策錣(丁刮切。策端有铁也。)而行,驽马虽两錣之不能进。为此不用策錣而御则愚矣!
又曰:。若夫钳且大丙之御也,(钳且大丙,太一之御。)除辔衔,弃棰策,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星耀而玄运,电奔而鬼骇,进退诎伸,不见塍(余菱反。)毁。
又曰:尹需学御,三年而无得焉。常寝想之,(寝卧思之。)中夜梦受秋驾於师。(秋驾,善御之术。)明日往朝,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於子也,恐子不可予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需反走,北面再拜,曰:"臣有天幸,今夕固梦受之。"
又曰: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之。(马五尺以下为驹,放在草中,故曰为草驹之时。翘,举也。制,禁也。)及至圉人扰之,(圉人,养马官。扰,顺也。)良御教之,掩以冲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趋堑,弗敢违戾。故其形之为马,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
又曰:夫御者,马体调乎车,御心和乎马,则虽历险至远,进退周旋,无不如意。虽有骐骥、騄耳之良,而使乌获御之,则马反自恣,(恣,却行也。)而人不御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列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