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部·卷三十
○关中诸水
戏水
《水经注》曰:戏水,出骊山鸿谷,北历戏亭,即周幽王死处,《西征赋》所谓"兵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是也。
漆水
《山海经》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水经注》曰: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周太王去邠渡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云:"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湫水
《史记》曰:朝那有湫泉,即华西名川也。苏林曰:泉方四十里,湛然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能兴云致雨,民旱祷之。
《周地记》曰:杨班为姚苌将,居黄梁谷,其西有小谷,由来无水。夜忽有人声云,湫神移徙借车牛,如有影响,至西谷中,忽有水方二百步,其水深浅不测,冬夏湛然。每水旱,百姓祈福屡应也。
鱼龙水
《水经注》曰:有一水出县西山,人谓曰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潭,出五色鱼,俗以为龙而莫敢捕采,谓是水为鱼龙水。
○陇蜀诸水
△廉水
《宋书》曰:范柏年,梓潼人。宋明帝问:"卿乡土有贪泉否?"柏年曰:"臣梁益之地,有廉水、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一云此水饮之,使人廉让,故以名之。
孱山水
《华阳国志》曰:涪县有孱山水,其源出金银矿,民得采之。
又《郡国志》云:汉有金山县,县东二百里有一水濑,有金碎珠随波东注,傍水居人采以为业。
巴字水
《三巴记》曰:阆、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胜,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
绵江
《游蜀记》曰:左绵郡有小红,三川所尚,绵州左绵郡有汙江,所染绯红,于此水濯后益鲜,故为人之所重。
粉水
《水经注》曰:越巂粉水导源东流,经上粉县,取此水以淘粉,则皓曜鲜洁,有异众流,故县人因此取名。
泸水
《十道记》曰:泸水出蕃中,入黔府历郡界,出柘州,至此有泸津关。关上有石峰,高三千丈,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立死,非此时中,则人多闷吐,惟五月上伏即无害。故诸葛武侯征越巂上疏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又按《地记》云:今昆明道渡所,见有武侯道在。
又按《十道记》云:水浚急而多巉石,土人以牛皮为船,方涉津涘。
弱水
《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玄中记》曰:天下之弱者,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
黑水
《张掖记》曰:黑水出县界鸡山,亦名玄圃,昔娀氏简狄浴于玄丘之水,即黑水也。
大柳谷水
《魏氏春秋》曰:明帝青龙三年,张掖郡删丹县金山大柳谷有玄川湓涌,宝石出焉,有石马,即魏为晋代之符也。
洮水
《汉书地理志》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
又《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为垫江源,山东即洮水源也。
马池水
《关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泉池,龙马所出。
《水经注》曰: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里,谓之龙泉谷,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是此,今有马池之号。源出嶓冢山。
湟水
《汉书地理志》曰: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湟河亦名乐都水也。县有土楼山,无石而高,在县南。又有养女岭,彼羌多祷而祈女。又有牛心堆,皆湟水源山名。
○江南诸水
△沮水
《水经》曰: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山,东南过临沮县,南至枝江县入于江。注云: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山海经》曰:"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也。
漳水
《水经》曰: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南过章乡,至枝江县北,入于沮。《传》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王仲宣《登楼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江。
雷水
《水经》曰:南经大雷戍,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南流入江,谓之小雷口也。宋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
又曰:《孝子传》云: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
《豫章图经》曰:蜀水在丰城县北,按《汉书地理志》曰:"蜀水源出县内小界山东,东流入南昌县漳水合。"耆老传云:仙人许逊为蜀旌阳县令,有奇术,晋末人皆疫疠,多往蜀诣逊请救,逊与一器水投於上流,疾者饮之,无不愈也。邑人敬其神异,故以蜀水为名。
鄱阳源水
《鄱阳记》曰:鄱阳源,是吴芮所居处,乡人祭之,为立祠堂,东有石涧,深三尺,乡人将牲牢告启,击鼓三通,其水冲出大流,随用并足。
葛溪水
《鄱阳记》曰:葛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西,昔欧冶子居其溪侧,以此水淬剑,传之如此。后又有葛玄家焉,因曰葛水。
湓浦水
《郡国志》曰:湓浦水,有人于此处洗铜盆,忽水暴涨,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见一龙衔盆,遂奋而出,故曰盆水也。
萧子显《齐书》曰:世祖治湓城,得尺五刀十一口,永明享历之数也。
甘泉水
《九江图经》曰:甘泉水在县南甘泉驿之南,其水味甘,饮讫犹有馀香,因以名焉,其山即曰甘泉山。按《州图经》云:昔山顶有船柁,从顶沿流而下,土人亦名为柁下溪。桓伊为江州刺史,常遣左右赍粮寻之山奥,冀睹非常,乃至一处见有大湖,湖侧有败船,当时闻有柁流下,甚疑惑,后闻有船,方验。
秦淮水
《江宁图经》曰:淮水北去县一里,源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八百五十里。
《舆地记》云:秦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孙盛《晋春秋》亦云是秦所凿,王导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称未至方山,有直渎行三十许里,以地形论之,淮发源诘屈,不类人功,则始皇所掘宜此渎也。
《丹阳记》云:建康有淮,源出华山入江。
徐爰《释问》云:淮水西北贯都。
《舆地志》云:淮水发源于华山,在丹阳湖姑熟之界,西北流经建康、秣陵二县之间,萦纡京邑之内,至于石头入江,悬流三百许里。
浙江
《山海经》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西北入海馀暨南,郭璞注云:按地理,浙江出黟县南率中,东入南海,今之浙江是也。率即歙耳,馀暨县名。
虞喜《志林》注曰:今钱塘江口,折山正居江中,潮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涛,水势所归,故云浙江。《史记》云:江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是也。
三江
《郡国志》曰:《禹贡》三江,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是也。《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厎定。"韦昭曰:"三江,谓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
虞氏《志林》云:江于彭蠡分为三,是即韦说为谬,按江自太湖出于海,屈曲七百里,出鲈鱼,即吴左慈为王钓者。
縠江
《舆地志》曰:縠江,其水波澜交错,状似罗縠之文,因以为名。
若下水
《舆地志》曰:南岸曰上若,北岸曰下若,乃村名也。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胜于云阳。
《吴录》曰:长城若下酒。
张协《七命》云:荆南乌程,即此酒也。
霅水
《舆地志》曰:霅水,亦若水之异名也,水深不可测,俗谓之洛水。
又《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中有鮆鱼。今亦谓之霅乌水是也。
紫溪
《吴兴记》曰: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舆地志》云:"以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央水有赤色磐石,长百馀丈,望之如霞,名曰赤濑水。"
公山江水
《郡国志》曰:公山江水,有桔自然泛来,啖之恣饱则可,将去则病。
不竭泉
《永嘉地记》曰:山北有泉,众泉旱竭,此泉不干,故以名。山东有瀑布长数十丈,游者云,山顶有大湖,中有孤岩独立,皆号孤房。
临水
《湘州记》曰:临水经临贺县东,又南至郡左以合贺水,故有临贺之称焉。
靳江
《湘州记》曰:靳江,水在新东县西八里,水出衡山县界紫嘉山,东流入湘江二百八十里,昔楚大夫靳尚所封之地,因以名之。
资水
《湘州记》曰:资水,一名茱萸江。
又《水经》云:资水东北过益阳。注曰: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诚资水之殊目。
《郡国志》云:资水岸有石头城,即吴将周瑜所筑也。
枉水
《湘州记》曰:枉山在郡东十七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汉溪口中有小湾,谓之枉渚,山有楚祠存焉。
沅水
《水经》曰: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东北至镡城县,为沅水。
又曰:沅水之北有奇山,山有秀峰上拔,绿萝濛幕,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也。其幽响若钟音,信神仙之所居。
沧浪水
《永初山川记》曰:汉水古为沧浪,即《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今沧浪之水合流出镡城北界山,此盖后人名之,非古沧浪也。
湘水
《说文》曰:湘,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
《湘中记》曰: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樗蒱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雪,赤岸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叶甚密,下疏辽,常如有风气。
《淮南子》曰:所谓乐者,岂必躬钓潇湘。
《水经注》曰:湘水又经南津城,西对橘洲,谚曰:昭潭无底橘洲浮。
又按《郡国志》云:湘水边有水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阔十里,石色黑而重叠,每发一重,则有自然鱼形,女人多刻画为戏,长数寸,烧之鱼膏腥。
汨水
《水经注》曰:汨水,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潭以屈为名。贾谊、史迁皆尝经此,弭楫沿波,投吊于潭。
五美水
《湘中记》曰: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
漓水
《临桂图经》曰:漓水,出县南二十里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史禄自零陵凿渠,出零陵下漓水是也。
《郡国志》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至宝历初,渠道崩坏,舟楫不通,观察使李渤遂叠石造堤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门一使制之,在人开闭,开漓水,则全入于桂江,壅桂江,则尽归于湘水。
修仁水
《始兴记》曰:脩仁水,西南注连水,北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云为始兴太守,至脩仁水,酌而饮之,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阶邪流。"
慈廉江
《交州记》曰:慈廉江者,昔有李祖仁居此,兄弟十人,并慈孝廉让,因此名江。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