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略类·卷五
◎额勒登保得力于三国演义
罗贯中《三国演义》,多取材于陈寿、习凿齿之书,不尽子虚乌有也。太宗崇德四年,命大学士达海译《孟子》、《通鉴》、《六韬》,兼及是书,未竣。顺治七年《演义》告成,大学士范文肃公文程等,蒙赏鞍马银币有差。清初,满洲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于此。
嘉庆间,忠毅公额勒登保,初以侍卫,从海超勇公帐下,每战辄陷阵,超勇曰:“尔将才可造,须略识古兵法;”以翻清《三国演义》授之,卒为经略三省,教匪平,论功第一,盖超勇亦追溯旧闻也(明末,李定国初与孙可望并为贼,蜀人金公趾在军中,为说《三国演义》,每斥可望为董卓、曹操,而期定国以诸葛,定国大感曰:“孔明不敢望,关、张、伯约,不敢不勉。”自是遂与可望左。及受明桂王封爵,自誓努力报国,洗去贼名,百折不回,殉身缅海,为有明三百年忠臣之殿。则亦传习郢书之效矣)。
◎额经略用兵
额经略尔登保,吉林人。少以侍卫,从福文襄王征台湾、廓尔喀、苗疆诸部落有功,洊至护军统领。楚苗之役,公受瘴得疾,时福文襄和宣勇相继卒,亦有传公已故者,其家已为之设位祭,久之始知其讹。嘉庆己未冬,授经略,督办三省教匪。公虽武人,为富尚书德甥,故夙知兵法,待下过严厉,然遇有功者,必亲为抚视。又延胡学士必显为幕客,凡出师皆请其参酌,故每战必胜,贼皆畏惧。闻庆总宪溥言,公行师川楚时,如数日不遇贼,则抑郁不乐,鞭挞士卒不已;闻鼙鼓声,即踊跃据鞍,指挥三军,欣然从事。及凯师归,公必命烹肥羊,呼众将士至,邀与同食,公亲持刀为之割削,视诸将如骨肉。言语质朴,如违其制,则当筵谩骂,初不少贷。
一日,游总兵云栋违公节制,至败衄,公骂之曰:“汝何畜产,乃敢违乃公令!以致败辱,如杨遇春小儿,断不致若此。”时杨方在坐,而公初不顾忌,其真率也若此,故人皆为之用命。然性好杀戮,擒贼至,无论老稚尽皆歼灭,尝曰:“毋留此贼种,致他日更生事变也。”故卒无嗣,人皆为之惜云。
◎花老虎
花军门连布,满洲人,以世职洊至南笼镇总兵官。性质直,与人交有肝胆。少时读书,曾习《左传》,故于战法精妙。乙卯春,方入觐,半道值铜仁红苗杀官吏反,福文襄王以总督进剿,檄留公随营,素稔公勇,令首先解永绥围。公率百余骑长驱直入,破毁苗寨。数十苗人皆乌合众,未见大敌,大惊曰:“天人神兵至耶,何勇健乃尔?”因远相奔溃,永绥之围立解。时公着豹皮战裙,故苗人呼为“花老虎”云。王大军至,令公结一营,当大营前御贼,悉以剿事委之。
王日置酒宴会,或杂以歌舞;公则昼夜巡彻,饮不及食,倦不及寝。苗匪既知王持重不战,乃兽骇豕突,或一日数至。公竭力堵御,贼已退乃敢告王知,如此百昼夜,须发尽白,而旁有忌其功者,互相肘掣,故不及成功。小竹山贼匪叛,黔督勒公保檄公督兵往剿。公御贼山梁上,转战益奋,中鸟枪三,堕入深涧中,诟骂不绝口。贼欲钩出之,乃自力转入岩石中折颈而死。事定,诸将弁百计出其尸,颅骨皆寸寸断矣。事闻,上震悼,特赐祭葬云。
◎罗提督
东乡罗提督思举战功,见于魏默深州牧源《圣武记》者详矣。偶阅周芸皋观察富阳凯所述逸事,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衔其口,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猴故其群也,急相逐,益惊,越山数十重,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及贩鬻人口者,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又有巨恶某唆讼,守欲得之,以属公,公佯不悦曰:“是文官事,何语我?”夜逾垣入其室,见为草状及稿匿所,出使数人候于门外,复入启扃,人稿俱获,曰:“昨所以不许者,彼耳目众,欲令不为备也。”
◎其二
罗壮勇思举,初征白莲教,后平永州苗,为嘉、道两朝赫赫然名大将。籍四川之东乡,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遂历保至专阃,赐封子爵。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縻帑可惜。”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禧公为亲信重臣,督抚以下皆降屈为礼,怒罗之不待也,盛气陵之。罗不为屈,且面折之曰:“诸公贵人,多顾忌,罗思举一亡赖耳,受国厚恩,至提督,惟以死报,不知其他。”禧甚怒而无如之何。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壮勇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不可,强之再三,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