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周汉存国
周之初,诸侯千八百国,至王赧之亡,所存者才八国耳,七战国与卫也。然赵、韩、魏分晋而立,齐田氏代姜而兴,其有土各不及二百年,俱非旧邦。秦始皇乃吕氏子,楚幽王乃黄氏子,所谓嬴、芈之先,当不歆非类。然则惟燕、卫二姬姓存。而卫至胡亥世乃绝,若以为召公、康叔之德,则周公岂不及乎!
周朝初年,诸候国有一千八百个,到周报王时周朝灭亡,所留存的诸侯国只有八个了,也就是战国七雄和卫国了。然而赵国、韩国、魏国分裂晋国而各立政权,齐国田氏取代姜氏而兴起,他们拥有国土不到二百年,都不是旧有的封国。秦始皇是吕氏的儿子,楚幽王是黄氏的儿子,所谓威氏、举氏的祖先,应该不会享受不同支系的人的祭祀。这样的话,那么只有燕国、卫国两个姬姓国留存下来,可是卫国到秦二世胡亥时就绝了,如果认为是召公、康叔之德的作用,那么周公难道还不如吗?
汉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而存者,平阳、建平、富平三侯耳。建平以先降梁王,永夺国。平阳为曹参之后,富平为张安世之后。参犹有创业之功,若安世则汤子也,史称其推贤杨善,固宜有后,然轻重其心,杀人亦多矣,独无余殃乎!汉侯之在王莽朝,皆不夺国,光武乃但许宗室复故,余皆除之,虽酂侯亦不绍封,不知曹、张两侯,何以能独全也?
汉朝封侯有八百多人,到汉光武时还留存的,只有平阳、建平、富平三个侯了。建平侯因为先投降了梁王,被永远剥夺封国。平阳侯是曹参的后代,富平侯是张世安的后代,曹参还有创建汉朝基业的功劳;而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史书称他能够推荐贤良褒扬善行,当然应该有后代,但他好用心计,杀人也太多了,偏偏没有留下灾殃吗!汉代的侯在王莽时都不剥夺封国,汉光武时才只许皇族恢复原来的侯爵,其余的都废除掉.就是酂侯(萧何的后代)也不再封了,不知曹、张两姓的侯爵为什么能够保全!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