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地理部·疆域
九州
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历代方舆
商九州,周亦九州。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分天下为十三部。三国蜀制巴蜀,置二州。吴北据江、南尽海,置五州。魏据中原,置十二州。晋制十九州。唐分十道,玄宗分十五道。宋分二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天下为二十三道。明分两直隶、十三省。
吴越疆界
钱王以苏州平望为界,据浙闽,共一十四州。
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
古会稽所辖之地,浙江除温、台,九府:杭、嘉、湖、处、宁、绍、金、衢、严;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兴、建、延、邵;南直隶苏、松、常、镇四府,共二十府。会稽郡驻匝苏州府。
二周
镐京为西周,洛阳为东周。
两都
前汉都长安,曰西都;东汉都洛阳,曰东都。
蜀三都
成都、新都、广都。
魏五都
魏因汉祚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
三辅
长安以京兆、冯翊、扶风为三辅;宋都汴梁,以郑州、滑州、汝州为三辅。
三亳
曹州考城县曰北亳,西京谷熟县曰南亳,西京偃师县曰西亳。
三吴
苏州曰东吴,润州曰中吴,湖州曰西吴。
三楚
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
三齐
临淄曰东齐,博阳曰济北,蓬州即墨曰胶东。
三蜀
成都为蜀都,汉高分置汉广,汉武分置犍为。
三晋
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三家皆晋卿,故曰三晋。
三秦
章邯都废丘,司马欣都栎阳,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将,项羽分关中地以王之,曰三秦。
三虢
太阳曰北虢,荥阳曰东虢,雍州曰西虢。
三越
吴越杭州、闽越福州,南越广州。
三巴
渝州为巴中,绵州为巴西,归夔、鱼复、云安为巴东。
三湘
曰湘乡,曰湘潭,曰湘原,在湖南,属潭州。
三河
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内,尧都曰河东。
四京
开封曰东京,河内曰西京,应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四辅
唐都长安,以同州、华州、岐州、蒲州为四辅。
四川
成都为西川,潼州为东川,利州为北川,夔州为南川。
五服
《禹贡》:五服,曰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计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九服,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谓之服者,责以服事天子为职也。
百二山河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故曰百二山河。
九边
明朝设以限华夷。洪武初设重镇六,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肃,曰辽东,曰延绥,曰宁夏;永乐初增设蓟州;正统间又增榆林、固原,是为九边。
六关
直隶三关,曰居庸,曰紫荆,曰倒马。山西三关,曰雁门,曰宁武,曰偏头。
陶唐九州
冀州,《禹贡》:帝都之地三面距河,时盖黄河由冀入海也。《释名》:冀州,其地有险有易,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春秋元命苞》曰:昴毕之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兖州,《禹贡》:济河惟兖州。谓东南据济,西北距河,盖冀之东南也。《元命苞》曰:五星流为兖州。兖之言端也,言阳精端,其气纤杀,分为郑国。
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谓东北距海,西南距岱,又在兖之东也。《释名》:青州在东,取生物而青也。《元命苞》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
徐州,《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谓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又在青州之南也。《元命苞》曰:天弓星司弓弩,流为徐州,别为鲁国。徐之为舒也,言阴牧内雨,安详也。
扬州,《禹贡》,淮海惟扬州。谓北至淮,东南至海。又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也。”《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立为扬山。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谓北距南条前山,南包衡山之阳,盖在扬州之西,而豫州之西南也。《释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言当警备之也。《元命苞》曰:轸星散为荆州,分为楚国。
豫州:《禹贡》:荆河惟豫州。谓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距大河,盖在冀州之南,荆州之北,徐、兖之西也。《元命苞》曰:钩钤星别为豫州。言地在九州之中,所在常安豫也。
梁州,《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谓东距华山之南,西距黑水,盖在雍州之南,荆州之西也。以西方属金,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当夏殷,为蛮夷之国,至周始并入雍州。雍州,《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谓西距黑水,东距西河,盖在冀州之西,梁州之北。《太康地记》:雍州并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雍阏,故取名焉。《元命苞》曰: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
虞十二州
九州之外,分设并州,则盖冀之东北无闾之余地也。《元命苞》曰:营室星流为并州,分为郑国,立为朋山。并之言诚也。精全及并,其气勇抗。诚,信也。
幽州,即冀东恒山诸地,盖在北幽昧之地也。《元命苞》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营州,即青之东北、辽东等处。《释名》: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故取其名。盖舜为冀、青地广而分之也。
周九州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薮泽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阳也),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盖通以一州之民计之,二分为男,五分为女也),其畜鸟兽,其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薮泽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颖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鸟兽,其谷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薮泽曰圃田,其川荥雒,其浸波溠(音诈),其利材漆丝,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六扰(鸡、豚、犬、马、牛、羊也),其谷宜五种(稻、黍、稷、麦、菽也)。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薮泽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二女,其畜鸡狗,其谷宜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泰山,其薮泽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卢维,其利蒲鱼,其民三男三女,其畜六扰,其谷宜四种。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薮泽曰弦蒲(在沂阳),其川泾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辽东),其薮泽曰貕养(在莱阳),其川河泲,其浸菑时(莱芜殷阳),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牛马羊豕,其谷宜黍麦稻。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薮泽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阳,潞出归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谷宜黍稷。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薮泽曰昭余邪(在邬),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泉,其民二男三女,其畜牛马犬豕羊,其谷宜五种。
秦三十六郡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颖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齐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汉十三部
汉分天下为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领天下郡国一百三。
司隶校尉(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豫州刺史(领颖川、汝南、沛郡、梁国、鲁国五郡)。冀州刺史(领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十郡)。兖州刺史(领陈留、东郡、山阳、济阴、泰山、城阳、东平七郡)。徐州刺史(领琅琊、东海、临淮、泗水、楚国五郡)。青州刺史(领平原、千乘、济南、齐郡、北海、东莱、胶东、高密、菑川九郡)。荆州刺史(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广陵、长沙八郡)。扬州刺史(领镇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六郡)。益州刺史(领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犍为、越雟、牂牁、益州八郡)。凉州刺史(领安定、北城、陇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长掖、酒泉、敦煌十郡)。并州刺史(领太原、上党、上郡、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裹、雁门九郡)。幽州刺史(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乐浪、玄菟十一郡)。交州刺史(领海南、郁林、苍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
三国州郡
蜀汉全制巴蜀,置二郡,日益州(成都)、曰梁州(汉中),有郡二十。先主初置九郡,曰巴东、曰巴西、曰梓潼、曰河阳、曰文山、曰汉嘉、曰朱提、曰云南、曰涪陵,并得旧汉,曰巴郡、曰广汉、曰犍为、曰牂牁、曰越雟、曰益州、曰汉中、曰永昌、曰南安、曰武都。孙吴北据江南尽海,置州五,曰交州(安南)、曰广州(南海)、曰荆州江陵、曰郢州江夏、曰扬州丹阳。孙权置临贺、武昌、朱厓、新安、卢陵五郡。孙亮又置临川、临海、衡阳、湘东四郡。孙休又置天门、建平、合浦三郡。孙皓置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平阳、桂林、荥阳十一郡。因立宜阳一郡,并汉十八郡,共四十三郡。
魏据中原,有州十二,曰司隶(河南)、曰豫州(谯)、曰荆州(襄阳)、曰兖州(武威)、曰青州(临淄)、曰徐州(彭城)、曰凉州(天水)、曰秦州(上邽)、曰冀州(代郡)、曰幽州(范阳)、曰并州(晋阳)、曰扬州(寿春)。
晋十九州
曰司州(河南)、曰兖州(濮阳)、曰豫州(项城)、曰冀州(赵郡)、曰并州(晋阳)、曰青州(临淄)、曰徐州(彭城)、曰荆州(江陵)、曰扬州(初寿春,后建业)、曰雍州(京兆)、曰秦州(上邽)、曰益州(成都)、曰梁州(南郑)、曰宁州(云南)、曰幽州(范阳)、曰平州(昌黎)、曰交州(番禺)、曰凉州(武威)。
唐十道
自晋藩阴败,复南北分争,州郡割裂,宋、齐、梁、陈,狃于江左,隋氏虽能混一,而享祚不长。至唐太宗肇造区夏,并有州郡,始因山以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曰关内、曰河南、曰河东、曰河北、曰山南、曰陇右、曰淮南、曰江南、曰剑南、曰岭南。贞观十五年大,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玄宗开元初,又分为十五道,曰京畿(西京)、曰都畿(东都)、曰关内(京官遥领)、曰河南(陈留)、曰河北(魏郡)、曰陇右(西平)、曰山南东(襄阳)、曰山南西(汉中)、曰江南东(吴郡)、曰江南西(豫章)、曰剑南(蜀郡)、曰淮南(广陵)、曰黔中(贵州)、曰岭南(南海)。
宋二十三路
太宗分天下为十五路,至仁宗又分为二十三路,曰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曰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曰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曰陕西路,曰秦凤路,曰河东路,曰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曰两浙路,曰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曰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曰成都路,曰梓州路,曰利州路,曰夔州路,曰福建路,曰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元十二省
元建中书省十二,辖天下州郡,曰都省(治腹里路)、曰河南行省(汴梁)、曰湖广行省(武昌)、曰浙江行省(杭州)、曰江西行省(龙兴)、曰陕西行省(京兆)、曰四川行省(成都)、曰云南行省(中庆)、曰辽阳行省(辽东)、曰镇东行省(高丽)、曰甘肃行省(甘州)、曰岭北行省(和州)。又分天下为二十二道。
明两直隶十三省
北直隶八府,十七州,一百一十六县,赋六十万一千。(北京在顺天。)南直隶十四府,十七州,九十六县,赋五百九十九五万千。(南京在应天。)河南八府,十州,九十六县,赋二百四十一万四千。(省城在开封。)陕西八府,二十二州,九十五县,赋一百九十二万九千。(省城在西安。)山东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赋二百八十五万一千。(省城在济南。)湖广十五府,十六州,一百零七县,赋二百十六万七千。(省城在武昌。)浙江十一府,一州,七十五县,赋二百五十一万。(省城在杭州。)江西十三府,一州,七十七县,赋二百五十二万八千。(省城在南昌。)福建八府,五十七县,赋一百一十万一千。(省城在福州。)山西五府,二十州,七十八县,赋二百二十七万四千。(省城在太原。)四川八府,二十州,一百零七县,赋一百二十万六千。(省城在成都。)广东十府,八州,七十五县,赋一百一万七千。(省城在广州。)广西十一府,四十七州,五十三县,赋四十三万一千。(省城在桂林。)云南十四府,四十一州,三十县,赋一十四万。(省城在云南。)贵州八府,六州,六县,赋四万七千。(省城在贵阳。)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中庸
- 大学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明史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