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三十三 全
历史来源
源流一
源于泉姓,出自西周时期的泉府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记载:“全氏出自泉姓。”
西周时期,人们称钱币为“泉”,因设有泉府之官,负责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泉府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官称谓为姓氏者,称泉氏,后来因“泉”字同音通“全”字,故有人改泉为全,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唐代全节县,属于以居地名为氏。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齐王李祐起兵谋反,李义满之子李君球率部据守平陵县城以抵抗李祐。事件平息后,唐太宗夸赞李君球,并改其县为全节县,以旌表李君球之忠。在李君球的支庶后裔以及居于全节城之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释教都总统乞台萨理,属于长者赐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宗教首领,名叫万全。
万全,原名叫乞台萨理,畏兀人(今维吾尔族),成吉思汗伏定西域回军之时,家族随之至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带)。当时畏兀国王亦都护请于朝,尽归其民,成吉思汗诏许之,遂复西还。
乞台萨理则承袭先业,不仅统领部族民众,还随汉家佛教大师深研佛学。待乞台萨理学成之后,由于他精通经、律、论,因此由其老师赐其汉名叫“万全”。
万全死后,他的儿子以父亲的受赐汉姓为姓氏,称全氏,在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亦多有沿袭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全氏。
⑵.蒙古族布古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全氏、甫氏等。
⑶.蒙古族布忽纳惕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全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出自满清开国元勋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在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后裔子孙中,于清朝中叶即有改冠汉姓为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出自满族全佳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全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Ciwan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所冠汉姓即为全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锡伯族、裕固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族名人
全柔
全柔,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策入吴,他起兵投奔孙策,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琮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然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
全整
全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
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全皇后
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昭孙知岳州。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册为皇后。五年三月,归宁山阴,恩赠宗亲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全谦孙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馀良
全馀良(1379―1441),浔州府龚州武林人(今广西平南县武林),祖籍柳城,辛酉正月初一日辰时,上距所生,洪武己未六月廿九日辰时,春秋六十有三。全馀良,祖籍广西柳城,因为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天下大乱。全馀良从广西柳城一路南下招兵买马,募集数千人,到平南县武林众人推全馀良为大帅,讨伐燕王朱棣,结果与燕王朱棣的军队作战失败,逃回来武林,永乐五年,自称武林王。定居武林。
全大城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祖望:清代学者,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年间举鸿博。他为人有风节,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著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
全玉贵
全玉贵,清代保靖县人。幼年随父经商贵州,寄籍镇远。稍长,入武庠,役身营伍,隶镇远镇标。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清廷调黔军前往镇压。他随军入广西,充都统乌兰泰部将,募兵300人,别为一营。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全玉贵随乌兰泰率兵击败太平军后队,生俘天地会首领焦亮。乌兰泰穷追不舍,太平军在龙寮口大洞山设伏,大败清军,阵斩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四总兵。其时,清军统帅赛尚阿饰败夸功,伪造洪大全事迹,说洪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人物,铺张其事,向清廷献俘。清廷赏全玉贵银700两,保举都司。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全玉贵随向荣在后尾追,补贵州提标游击。咸丰四年,太平军占领安徽庐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各路兵勇,以图规复,全玉贵被调赴援,加副将衔,署寿春镇总兵,屯兵庐州城外,与太平军接战,身被数创。在一次攻城战役中,被太平军枪炮击伤 ,子弹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毙命,享年23岁。.
全祖望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l736年)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援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颇深,在学术上,他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帮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l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地望分布
浙江钱塘地区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