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定位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中说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