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等五人;第二品列顾恺之等三人;第三品列姚昙度、顾恺之等九人;第四品列,蘧道愍等五人;第五品列刘顼等四人;第六品为宋炳、丁光。
顾恺之是杰出的画家,在东晋声名卓著,谢安曾推崇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谢赫却仅列之为第三品,评曰: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迨意,声过其实。这一品评曾遭致《画品》续作者的强烈不满。谢赫之所以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反映了《画品》所倡的创作倾向,折射出与时而变的理论意义。他张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强调变古、创新,这与萧纲一派反摹古、倡新变的思想一致。萧纲在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在此前后大力提倡宫体,《画品》写于532年之后,,可见谢赫入梁后的绘画及理论,都受到了宫体的影响。姚最《续画品》评谢赫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这是由于所画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可见谢赫所画实为画中宫体。这与魏晋玄风笼罩下尚静、传神、重眼睛、轻形体的顾氏画风异趣,《画品》对顾氏的品评并非妄下。
在《画品》序言中,谢赫沿曹植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之说,亦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首次提出关于六法的理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远承先秦以来儒家所讲六气、六律、六诗,贾谊《六术》所云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以六观论诗文优劣,使绘画理论从创作技巧到批评准则上升到自成体系的阶段。
六法之首是气韵生动。汉人重气,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曹丕以气人于文学批评,提出文以气为主。晋人多以韵品藻人物;气韵相合为一词,当指人的生命力与智慧、才情的统一。而生动之说,可远溯《易传》生生之谓易,又承汉人气生万物之论。生命哲学用于艺术,气韵生动当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学识、风度等,应表现在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之中。这种既重精神风韵,重姿态动作的观点,继承了顾恺之传神写照论,但又与顾氏忘形得神异,,是对传神论的发展。
六法之二是骨法用笔。骨法源古代面相术,指人的骨体相貌,魏晋品藻人物,常有带骨字的评语,认为骨与人的形体、精神、人品都相关。顾恺之将骨法引入绘画,使之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谢赫所说骨法,继承了顾恺之所论,但在评张墨、荀勗时又有但取精灵,遗其骨法之说,使骨法失去神圣意义而趋于世俗。《画品》将骨法与用笔相联系,既明确了中国绘画与书法密切相关,又指出了线条是造型的基础。传为卫夫人作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骨法用笔之说当对此有汲取。综观谢赫对各画家的评论,是要求用笔有骨力,要创新,且气韵生动当凭借骨法用笔。
六法当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最为重要。其余四法属具体技巧:应物象形指按物象面貌来表现,不能臆造,随类赋彩指据不同对象表现各自的色彩,经营位置指精心构图、巧妙设计,传移模写指临摹技巧。六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宋郭若虚推尊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可以认为,《画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
对六法首作逐条转述的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自此而至清代,皆作四字一句连读,近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始作二、二断开,钱钟书亦认为四字相连失读,对此,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辨析甚详。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