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等五人;第二品列顾恺之等三人;第三品列姚昙度、顾恺之等九人;第四品列,蘧道愍等五人;第五品列刘顼等四人;第六品为宋炳、丁光。
顾恺之是杰出的画家,在东晋声名卓著,谢安曾推崇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谢赫却仅列之为第三品,评曰: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迨意,声过其实。这一品评曾遭致《画品》续作者的强烈不满。谢赫之所以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反映了《画品》所倡的创作倾向,折射出与时而变的理论意义。他张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强调变古、创新,这与萧纲一派反摹古、倡新变的思想一致。萧纲在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在此前后大力提倡宫体,《画品》写于532年之后,,可见谢赫入梁后的绘画及理论,都受到了宫体的影响。姚最《续画品》评谢赫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这是由于所画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可见谢赫所画实为画中宫体。这与魏晋玄风笼罩下尚静、传神、重眼睛、轻形体的顾氏画风异趣,《画品》对顾氏的品评并非妄下。
在《画品》序言中,谢赫沿曹植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之说,亦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首次提出关于六法的理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远承先秦以来儒家所讲六气、六律、六诗,贾谊《六术》所云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以六观论诗文优劣,使绘画理论从创作技巧到批评准则上升到自成体系的阶段。
六法之首是气韵生动。汉人重气,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曹丕以气人于文学批评,提出文以气为主。晋人多以韵品藻人物;气韵相合为一词,当指人的生命力与智慧、才情的统一。而生动之说,可远溯《易传》生生之谓易,又承汉人气生万物之论。生命哲学用于艺术,气韵生动当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学识、风度等,应表现在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之中。这种既重精神风韵,重姿态动作的观点,继承了顾恺之传神写照论,但又与顾氏忘形得神异,,是对传神论的发展。
六法之二是骨法用笔。骨法源古代面相术,指人的骨体相貌,魏晋品藻人物,常有带骨字的评语,认为骨与人的形体、精神、人品都相关。顾恺之将骨法引入绘画,使之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谢赫所说骨法,继承了顾恺之所论,但在评张墨、荀勗时又有但取精灵,遗其骨法之说,使骨法失去神圣意义而趋于世俗。《画品》将骨法与用笔相联系,既明确了中国绘画与书法密切相关,又指出了线条是造型的基础。传为卫夫人作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骨法用笔之说当对此有汲取。综观谢赫对各画家的评论,是要求用笔有骨力,要创新,且气韵生动当凭借骨法用笔。
六法当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最为重要。其余四法属具体技巧:应物象形指按物象面貌来表现,不能臆造,随类赋彩指据不同对象表现各自的色彩,经营位置指精心构图、巧妙设计,传移模写指临摹技巧。六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宋郭若虚推尊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可以认为,《画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
对六法首作逐条转述的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自此而至清代,皆作四字一句连读,近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始作二、二断开,钱钟书亦认为四字相连失读,对此,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辨析甚详。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阴符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