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而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亦有心火为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心;亦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故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若二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脏之阴药补之。若肾火飞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治心火迥然不同。故五脏皆有火,而心肾二脏为易动,故治法宜详究也。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参令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此则在君火之旁,名为相火,似为确切。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