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劳伤解·阳虚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周礼
- 孟子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心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